教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教義 | |
---|---|
1.禮教、名教的旨意。 南朝 梁任昉《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陛下弘宣教義,非求效於方今。"《北史·薛辯傳》:"砥行礪心,困而彌篤,服膺教義,爰至長成。" 唐王維《為王常侍祭沙陀鄯國夫人文》:"教義所及,忠信彌篤。"
2.某一宗教所信奉的義理。 南朝 梁 沈約 《究竟慈悲論》:"釋氏之教義本慈悲。" 朱光潛 《但丁的》:"基督教會的神權中心、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的教義是在希臘羅馬古典文化長期紮根的地區里傳播開來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教義 [1]
外文名稱 religious;doctrine;creed;tenet;doxy;teaching
類別 宗教[2] 拼音 jiàoyì
基督宗教教義
概念說明 教義doctrine一詞來自拉丁文doctrina,意即指導或教導。在應用上,它有主動和被動二義:可以主動地指知識傳授,也可以指被動的、所傳授的教義。
基督是一位導師,他教導從父那裡所領受到的事理(若三13;五17;八25);他的教誨一方面既與梅瑟和眾先知們的教導有着密切的關連,另一方面亦完成他們的教導。基督復活升天之後,宗徒們便以忠實地傳授基督的教誨為己任。「教義」一詞不僅指他們的教訓,也指他們宣講的內容:那是喜訊、是福音、是救贖的訊息。這種教導絕不僅是理論性地傳達有關救恩事件的知識或資訊,它所指的往往超過知識的幅度,直透人心的改變。正好像宗徒們在五旬節日之後幾乎變成另一個人一樣,他的聽眾也一樣需要改變,並把他們所領受的訊息傳達下去。
教會的訓導職務主要是透過宣講和教理傳授這兩個管道而運作。宣講與禮儀有很密切的關係;教會在全年中隨着季節和慶日的轉移向信徒宣講救贖事件;教理傳授則是更基本的入門功夫,嚮慕道者介紹信仰,給予他們一幅更普遍的圖像。然而,不管是宣講還是教理傳授,基督徒永遠不把知識視為目標本身。知識該是實用的工具,是在愛德生活中與天主及其他人密切契合的管道而已。
教義兩個特質
(1) 要宣講基督徒的訊息,宣講者不能罔顧人類的經驗和思想。不容諱言,最早的基督徒教義是在閃族和希臘的思想型態下規劃出來的。因此,在宣講和要理講授的同時,教義的適應(accommodation)和本位化便該同步並進了。事實上,每當教會面臨一個新的景況,它都需要再次表達(re-present)基督徒的訓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以後,本位化的呼聲日漸提升;基督宗教固然出現於文化中,卻超越了各種文化的局限,如此才能適應各種文化的需要。
(2) 有系統地闡釋基督宗教的教義,一直都是教會宣講和教導所需要的。為了保衛初傳,躲避異端的錯誤或偏差,早期教會在在需要澄清某些思想;而為了吸引知識份子,啟示真理也需要配合自然的事理。奧力振(Origen, 約185-254)的系統化工作更是為適應當時亞歷山大的教理學院的需要而產生。而在歷史中的某些時期,如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4)時,教會益感教育信眾的需要;當時,為了對抗改革聲浪而出版的各種教理書都力求把基督徒的信仰整體描述出來;另一方面,以加深一般教徒對信仰的認識為目標的團體紛紛成立。
這種對啟示客觀內容的強調,其實可以視作現代主義者們過份強調主觀主義的反動。它的結果就是,自從宗教改革之後,羅馬天主教愈來愈傾向於把doctrine (教義)一詞理解為真理的整體,而以其他詞彙表達信仰的教導了。
基督徒教義要點:
1)相信天主萬有之父;
2)相信救主基督(包括一段救恩史的記述,特別是基督苦難、聖死、復活升天的奧秘);
3)相信聖神和他在教會內直到世界終結的聖化工作。
4)相信永生(死亡不是終結,而是改變)。
教義是什麼意思
【詞語】:教義
【注音】:jiàoyì
指一種宗教所信奉和宣揚的神學道理思想
1.禮教、名教的旨意。 南朝 梁 任昉 《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陛下弘宣教義,非求效於方今。」《北史·薛辯傳》:「砥行礪心,困而彌篤,
服膺教義,爰至長成。」 唐 王維 《為王常侍祭沙陀鄯國夫人文》:「教義所及,忠信彌篤。」
2.某一宗教所信奉的義理。 南朝 梁 沉約 《究竟慈悲論》:「 釋 氏之教義本慈悲。」 朱光潛 《但丁的<論俗語>》:「基督教會的神權中心、來世主義和禁欲主義的教義是在 希臘 羅馬 古典文化長期紮根的地區里傳播開來的。」
3.指某一個宗教所講述的中心
後來教義引申為「信仰」「準則」等含義。
天主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天主教的核心思想是"愛"。
「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若壹4,16),天主教教導人們要彼此相愛。耶穌在受難前夕最後的晚餐時對 門徒們說:「我給你們一條新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會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
「愛」是基督徒神聖的標記。兩千年來,滄海桑田、世世變幻,不知經歷了多少興衰更替,惟有「愛」穿越時空,超越意識形態,成為了人類普遍的共識。
無論任何時代,基督信徒從不羞於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愛,以此形成了基督宗教文化獨特而鮮明的個性。 愛是一種人所共有的天性。人自從出生起就經歷着愛與被愛。我們愛父母,愛親人,愛師友,愛子女。在愛中,我們感受到溫馨與幸福,信心和勇氣,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愛是如此的美好。然而,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卻選擇了恨,選擇了對抗和報復。父母與子女不和,丈夫與妻子不和,兄弟姊妹之間不和。 人活着並不容易,許多壓力包圍着我們,許多矛盾困擾着我們,許多不公使我們難以平衡,許多傷害使我們難以抑制想要報復,許多利益極大地誘惑着我們。
所以愛看似容易卻不容易做到。
於是天主教應運而生——一個倡導人與人拋棄仇恨、彼此相愛的宗教。 耶穌一生只有33歲,正式傳播福音只有3年,然而他對人類的影響不可謂不巨大,「人類救主」、「降生為人的天主」、「宇宙君王」、「萬王之王」、「天主聖子」,這個一世紀猶太青年身上擁有人類至高的崇敬和地位。
一個普通猶太人,木匠的兒子,何以擁有如此榮耀?
聽聽他對門徒們所說過的話:
「你們曾聽過這句話:「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但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人,還要為那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3-44)。 福音書中還有許多愛的經典,這些經典極具震撼力,改變了許多世代的許多人;天主是否存在,誰也不能證明,可是耶穌基督所傳授的愛的誡命,通過宗徒、門徒們和後世天主教會的傳播,的的確確給人類帶來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