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五代史·和凝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五代史·和凝傳出自《新五代史》,此史是宋歐陽修撰紀傳體史書,《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於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1]

原文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堯為唐監察御史,其後世遂不復宦學。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節,然獨好禮文士,每傾貲以交之,以故凝得與之游。而凝幼聰敏,形神秀髮。舉進士,梁義成軍節度使賀瑰闢為從事。瑰與唐莊宗戰於胡柳,瑰戰敗,脫身走,獨凝隨之,反顧見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當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爾,豈可去也!」已而一騎追瑰幾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殺之,瑰由此得免。瑰歸,戒其諸子曰:「和生,志義之士也,後必富貴,爾其謹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遷主客員外郎,知制誥,翰林學士,知貢舉。是時,進士多浮薄,喜為喧譁以動主司。主司每放榜,則圍之以棘,閉省門,絕人出入以為常。凝徹棘開門,而士皆肅然無嘩,所取皆一時之秀,稱為得人。晉初,拜端明殿學士,兼判度支,為翰林學士承旨。高祖數召之,問以時事,凝所對皆稱旨。天福五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高祖將幸鄴,而襄州安從進反跡已見。凝曰:「陛下幸鄴,從進必因此時反,則將奈何?」高祖曰:「卿將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奪人也。請為宣敕十餘通,授之鄭王,有急則命將擊之。」高祖以為然。是時,鄭王為開封尹,留不從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鄴,從進果反,鄭王即以宣敕命騎將李建崇、焦繼勛等討之。從進謂高祖方幸鄴不意晉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為神遂敗走出帝即位加右僕射歲余,罷平章事,遷左僕射。漢高祖時,拜太子太傅,封魯國公。顯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贈侍中。

凝好飾車服,為文章以多為富,有集百餘卷,嘗自鏤板以行於世,識者多非之。然性樂善,好稱道後進之士。唐故事,知貢舉者所放進士,以己及第時名次為重。凝舉進士及第時第五,後知舉,選范質為第五。後質位至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皆與凝同,當時以為榮焉。

譯文

和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堯曾任唐朝檢察御史,後世子孫沒有做官讀書的。和凝的父親和矩,喜歡喝酒,不拘小節,然而唯獨喜歡禮遇文人,常常傾盡家財來交結文人,因此和凝得以和一些文人交往。和凝從小就聰明伶俐,姿態俊秀,神采奕奕。考取進士後,梁義成軍節度使賀瑰聘他擔任從事。賀瑰與後唐莊宗在胡柳交戰,賀瑰戰敗,一個人逃跑,只有和凝跟隨着他,賀瑰回過頭來看見和凝,揮手讓他走開。和凝說:「大丈夫應當為知己而死,我為自己沒有死得其所而遺憾,怎麼能走開呢!」不久,一名騎兵追趕過來,快趕上賀瑰了,和凝大聲呵斥,那騎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開弓射死了他,賀瑰因此倖免於難。賀瑰回來,告誡他的孩子們說:「和凝這年輕人,是有志向講道義的人,以後必然會富貴,你們要好好侍奉他!」於是將女兒嫁給了和凝。

天成年間,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職,多次升官至主客員外郎,主管皇帝的詔書;又擔任翰林學士,主管科舉。當時,進士中有很多輕浮的人,喜歡吵吵鬧鬧製造聲勢來擾動主考部門。主考部門每次公布考榜,就事先圍上荊棘,關上省門,不讓人出入,成了常規。和凝撤掉荊棘,打開省門,考生都非常恭肅,不再喧譁,錄取的都是當時最優秀的人,稱得上選擇了合適的人才。後晉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學士,兼管判度支,同時任翰林院學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見他,以時事詢問他,他的回答都能符合高祖的心意。高祖將要去鄴都,襄州的安從進謀反的跡象已顯露出來。和凝說:「高祖您要到鄴都去,安從進必然乘機反叛,您將怎麼辦?」高祖說:「你將怎麼處置這件事?」和凝回答:「先於別人採取行動,是要來制服別人的。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緊急情況時就命令將領進攻安從進。」高祖認為這樣非常好。這時,鄭王擔任開封尹,留下來不跟隨高祖去鄴,高祖就授給他詔書。高祖到了鄴,安從進果然謀反,鄭王就以詔書命令騎將李建崇、焦繼勛等人征討安從進。安從進認為高祖剛去鄴,沒料到晉兵的迅速出動,行軍到花山,遇見李建崇等人的軍隊,以為有神靈相助,於是敗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僕射。一年後,免掉他的平章事,升為左僕射。漢高祖時,拜太子太傅,封魯國公。顯德二年卒,年五十八,贈侍中。

和凝喜歡裝飾車子和服飾,寫文章以數量多為豐富,有文集一百多卷,曾經自己刻板印行於世,有識之士大多批評他這種做法。但他天性樂於做善事,喜好稱讚後起的文士。唐代舊例,主管貢舉的官吏錄取的進士,以自己當年考中的名次為尊。和凝考中進士時的名次是第五,後來他主持貢舉,就選中范質為第五名。後來范質做到宰相,封魯國公,官至太子太傅,都與和凝相同,當時人認為是榮耀的事情。[2]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