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方心芳(1907—1992),生於河南省臨穎縣。中國微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我國現代工業微生物學開拓者和應用現代微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傳統發酵產品的先驅者之一。
中文名 方心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河南省臨穎縣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16日 逝世日期 1992年3月24日 職 業 微生物學家 主要成就 工業微生物學
人物介紹
方心芳——微生物學家。河南臨穎人。
從30年代開始
1931年畢業於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業微生物學的開拓者。自30年代開始收集保藏菌種,為中國的菌種保藏事業奠定了基礎,為創建中國的菌種保藏機構作出了重大貢獻。曾描述過多種酵母菌、絲狀真菌和細菌,選育出多種具有高活性的工業生產用菌種,在我國開創了五棓子酸發酵、長鏈二元酸發酵等新型發酵工業,促進了我國傳統發酵工業的現代化。
50年代後
50年代後組織和指導建立了我國現代微生物學的一些新興分支學科,培養了一批高級專業人才,為我國微生物學和現代微生物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冠華夏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物簡歷
1907年3月16日 出生於河南省臨潁縣石橋鄉方莊。
1922—1926年 河南衛輝府(今河南省衛輝市)法文學校學習(即衛輝市第一中學)。
1927—1931年 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學習。
1931—1934年 任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助理研究員。
1935年 在比利時魯文大學釀造專修科學習。
1936年 在荷蘭菌種保藏中心和法國巴黎大學訪問研究。
1937年 在丹麥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訪問研究。
1938—1951年 任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研究員、副社長。
1940—1949年 任樂山中央技藝專科學校農產製造科兼任教授。
1952—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研究員、秘書。
1957—1958年 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
1958—1979年 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兼工業微生物學研究室主任。
1980—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92年3月24日 在北京逝世。
主要論著
1 方心芳.應用微生物學實驗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62. 2 魏喦壽,方心芳.中國醬醪中之數種酵母菌.新農通訊,1931,2(2):2-11. 3 方心芳,金培松.唐山高粱酒釀造法.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研究調查報告(第三號),1932. 4 孫學悟,方心芳.改良高粱酒釀造之初步試驗.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研究調查報告(第七號),1934. 5 方心芳.汾酒釀造情況報告.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研究調查報告(第七號),1934. 6 孫學悟,方心芳.高粱酒麴之改良.工業中心,1935,4(4). 7 Fang H F.Deux nouvelles especes de Rhizopus:Rhizopus siourg eietRhizopus septatus.Am Soc Scient Bruxelle,Seriell,1937,52:113122. 8 Fang H F.Etude de guelgues Levures Isolees des Levaing Chinois.Re-vuede Mycologie,193,2:169—177. 9 方心芳.吳冰顏.沒食子酸發酵之研究(第一報告):發酵菌之選擇.黃海發酵與菌學特輯,1939,1(1):3—9. 10 方心芳,張學旦.糖蜜釀酒試驗.黃海發酵與菌學特輯,1940,2(5):117—122. 11 方心芳,溫天時.尿與硫酸銨對於酵母菌之營養價值.黃海發酵與菌學特輯,1941,3(1). 12 方心芳.高粱酒麴改造論.黃海發酵與菌學特輯,1951,12(4):7387. 13 方心芳,樂華愛,陸東萊等.工業微生物保藏試驗.科學通報,1956,7:73—75. 14 Qian Cunrou,Fang H F.Oriented Adaption of High YieldStrains ofPentose Assimilation Food Yeast.Scientia Sinica,1959,8(1):61-81. 15 方心芳,嚴自正,樂靜姝.幾種地霉(Geotricum)的鑑定.微生物學報,1966,12(1):64—73. 16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橘青黴5'磷酸二酯酶的研究.微生物學革命,1970(7):14—25. 17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烴代謝組及發酵車間.長鏈二羧酸發酵的研究.微生物學報,1979,19(1):71—75. 18 方心芳.曲櫱釀酒的起源與發展.科技史文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4):140—149. 19 方心芳.怎樣加速微生物工業年產值翻兩番.百科知識,1983,(9):53—56. 20 Wang H L,Fang S F.History of Chinese Fermented foods,in Indigenous Fermented Food of Non-Western Origin.ed.byC.W.Hesseltine and Hwa L Wang,J Cramer Press,1986.
教育經歷
家庭背景
方心芳,1907年3月16日出生於河南省臨潁縣石橋鄉方莊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方殿銘是清代的末科秀才,河南開封師範講習所畢業,做過小學校長和縣教育局長。
國內教育
方心芳於1913年入本村國民小學,成績優良。在臨潁縣第一高等小學學習兩年畢業後,1922年到衛輝府(今河南汲縣)法文學校學習3年半取得畢業證書。隨即在上海中法工業專科學校附中補習1年,於1927年10月考入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系,1931年畢業。上海勞動大學是一所免費的大學,強調「雙手萬能」、「勞動創造世界」,因而注重親自動手和聯繫生產實際,這為方心芳後來一生不忘解決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問題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由於他的畢業論文得到導師、我國近代工業微生物學奠基人之一魏喦壽的賞識,畢業後便被推薦到設在天津塘沽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簡稱「黃海」)發酵與菌學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員。「黃海」是一個以工業救國為宗旨,為振興中國工業打基礎的私營學術研究機構,十分重視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這使方心芳在一踏上工作崗位就獲得了一個極好的鍛煉機會。
出國深造
1935年,他在著名實業家范旭東和化學家孫穎川等的關懷和支持下取得「庚款」資助,到比利時魯文(Louvain)大學的釀造專修科學習,獲釀造師稱號。1936年分別在荷蘭菌種保藏中心和法國巴黎大學研究根霉和酵母菌分類學,193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卡斯堡研究所研究酵母菌的生理學。遊學兩年,走訪4國,他遇到過像A.J.克魯維(Kluyer)、A.季也蒙(Guilliermond)和J.婁德(Lodder)等國際上第一流的微生物學家。他時刻記住,他是為了解決祖國發酵工業中的微生物學問題出國的,與其停在一個學校取得學位,不如多到幾個實驗室學會更多的本領。在國外不長的時間內,他發表了從國內帶去的菌種的研究結果,發現了一些根霉和酵母菌新種。
人物經歷
回國抗日
抗日戰爭爆發時,方心芳正在丹麥,當從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後,他立即中斷了在國外的訪問研究,匆匆趕回祖國,參加偉大的全民抗日救亡鬥爭。1938年1月他奉范旭東之命到了重慶,一面為「黃海」內遷作準備,一面開展用甘蔗糖蜜生產酒精作為汽車能源的研究。1938年8月,「黃海」在四川五通橋市建址,方心芳即舉家來此居住。1940年他受樂山中央技藝專科學校聘請為農產製造科兼任教授,1946年兼任科主任,1947年得到當時的教育部頒發的教授證書。
領軍科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方心芳的生活掀開了新的一頁。1949年底,他遷家於北京,在位於北京芳家園的「黃海」任研究員兼副社長,並領導該社的發酵研究室。1952年1月,「黃海」由重工業部接管,1953年2月發酵研究室併入中國科學院的菌種保藏委員會。1957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成立,方心芳任研究員、副主任。他吸引了一批高級研究人員充實研究隊伍,在工業微生物學方面開展了選種、分類、酶學及生理學方面的工作。1959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為副所長兼工業微生物學研究室主任。他領導了酵母菌分類、遺傳育種和青黴、麴黴、根霉、白地霉、乳酸菌、醋酸菌等的分類研究,選育出大批優良菌種應用於工業生產,還開展了丙酮丁醇、氨基酸、調味核苷酸的發酵生產研究,創立了烷烴發酵生產長鏈二元酸的生產工藝。他主持的科學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在他的倡議和組織下,50年代在我國建立了地微生物學(包括石油微生物學和細菌浸礦等)、霉腐微生物學、甾體微生物轉化等新的分支學科和領域,對我國微生物學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1955年他曾率領微生物學代表團訪問日本,為兩國微生物學家之間建立友好聯繫做了大量工作。1979年方心芳被任命為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被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當選院士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80年代後,方心芳年事已高,但仍然孜孜不倦地為我國的工業微生物學培養人才,規劃未來的學科發展,對我國的釀造工業提出過不少重要建議,指導過不少工廠的新產品開發和生產。對登門拜訪者或信訪者,從來是有問必答,來者不拒,他說過:「我雖然年老體弱,但能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發揮餘熱,感到踏實,精神愉快。」1992年3月24日,在他臨終前幾小時,他還在和他家鄉酒廠負責人研究產品質量改進,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人物貢獻
畢業論文
對我國傳統發酵產業的貢獻 方心芳早年就立志獻身於工業微生物學。他的大學畢業論文便是「中國醬醪中之數種酵母菌」。參加工作後在「黃海」社長孫穎川指導下,他的第一項研究工作是改良高粱酒的釀造方法。他們用高薪招聘釀酒師傅,在社內建立實驗工廠進行試驗。通過化學分析,找到了釀造高粱酒時原料利用率太低的主要原因是大曲中的有用微生物活性太低。針對這個問題,選出了糖化力強的米麴黴和發酵力強的酵母菌做成麩皮曲,並加入酒母來代替原有的大曲,結果既提高了出酒率,又節約了制曲用的糧食原料。
親身勞動
1932年創建了威海酒廠,他親自參加生產勞動,到唐山和山西汾酒廠做考察,寫出了關於我國制曲釀酒的第一批科學論文。這些成果至今仍對我國的釀酒行業有重要參考意義。山西汾酒廠在60年代總結傳統工藝時,方心芳的「汾酒釀造情況報告」就被作為重要文獻資料使用。抗日戰爭期間,方心芳和同事們一起,成功地用人尿代替硫酸銨以糖蜜為原料發酵生產出了酒精,為緩解大後方汽車能源困難做出了貢獻。在四川樂山全華釀造廠,他進行改造釀酒用大曲的試驗,在大曲中接種麴黴、根霉和酵母菌,提高了大曲的糖化和發酵效率。同時對制曲的場所曲房進行了改造,實現了一年四季生產大曲。可惜在當時未能推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節約釀酒用糧成為突出的問題。
改造大曲
1951年方心芳在輕工業部召開的酒精生產會議上,根據自己過去的成功試驗,重新提出了改造大曲的主張,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1952年,方心芳帶領一批科技人員在北京釀酒廠開展工作,將用大曲釀製二鍋頭酒的傳統生產方法改為用麩皮曲生產。這項工作對後來在全國普遍推廣的「煙臺釀酒操作法」的形成有重要影響。1960年,他到酒鄉茅台實地調查,並派人常住酒廠進行大曲和酒醅中微生物的分離,同時組織力量在北京的實驗室中開展鑑定工作。這項工作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未進行得很深入,但通過這項工作,一方面獲得了一批在後來研製白酒新產品常採用的純種,同時提出了茅台酒釀製過程中特有風味主要來自耐高溫細菌的立論,在70年代易地仿製茅台酒時,這些研究成果起了重要作用,證明他的看法是正確的。70年代我國對濃香型白酒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方心芳懷着滿腔熱情給予支持和提倡,並指導人們在自己的故鄉研製了一種優質濃香型白酒。他曾對我國30年來釀酒技術的發展做了如下的概括:「50年代主要是提高澱粉利用率,60年代是提高白酒質量,70年代是試驗和推廣濃香型白酒的釀造方法,80年代將是試驗推廣茅台酒麴型特高溫酒麴,在各地生產茅台酒型白酒的時期。」的確,如他所預料,80年代我國從南到北出現了一批風味與茅台酒類似的醬香型白酒。
發表專著
除釀酒外,方心芳對山西陳醋、四川麩醋、豆瓣醬、腐乳、泡菜等,都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在他對中國傳統發酵食品進行實驗研究的過程中,對祖國應用微生物的歷史也作了深入的鑽研,發表過「曲櫱釀酒的起源和發展」等一系列論文,為總結和發揚我國應用微生物學的卓越技術作出了貢獻。1986年他應約與國外學者一起發表了題為「中國發酵食品史」的專著。 對建立我國現代工業微生物產業的貢獻
開展研究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方心芳在四川即用黴菌發酵法從當地盛產的五倍子生產出沒食子酸,為同事們提供了合成染料和藥物的原料。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是方心芳實現自己理想和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機會。他領導開展了大量的工業生產用菌種的篩選,獲得了一批優良的生產菌種,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糧食。1960年他在化學家黃鳴龍的啟示下,領導開展了微生物轉化甾體化合物的工作,為我國今天的甾體轉化工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領導開展的氨基酸發酵研究,為此後我國的氨基酸發酵工業的建立和發展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1964年方心芳聽說有的國家認為中國沒有能力生產調味核苷酸,他很不服氣,為此他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組織了一個班子,分工合作,利用微生物所保藏的雄厚菌株,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就篩選出了優良菌株,並建立了一整套發酵、提取工藝,在我國最先實現了用酶解法生產核苷酸。1969年,儘管「文化大革命」嚴重地干擾着科學研究,方心芳考慮到今後石油發酵的發展趨勢,不顧當時的種種困難,組織了烷烴代謝研究組。通過收集、鑑定發酵烷烴的微生物菌種,選出了優良菌株,並採用誘變育種技術創立了烷烴發酵生產長鏈二元酸的新工藝,為合成麝香、香料、熱焙粘合劑和工程塑料提供了重要原料。 組建菌種保藏機構,培養微生物學科技人才
悉心教學
方心芳一生為我國的菌種保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從大學畢業開始,他始終注意收集、保藏各類微生物菌種。1937年在荷蘭菌種保藏中心工作期間,由於方心芳對菌種保藏事業的積極投入和認真精神,被J.韋斯特·迪克(Wester Dijk)聘請為該中心的國際贊助委員會委員。在抗日大後方,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他總是想方設法把菌種保護好,使其避免損失。1950年冬,當美國侵略軍把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時,中國科學院竺可楨副院長到「黃海」徵詢如何轉移保藏在大連科學研究所內的微生物菌種時,方心芳提出了設立全國性菌種保藏機構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採納,1951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全國性的菌種保藏委員會,委員會就菌種的收集、保藏和各有關單位的分工合作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議。1953年初,菌種保藏委員會成為具有實體的科研機構,在方心芳的具體領導下着手積極開展菌種收集、保藏和研究工作。1979年,方心芳被任命為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經過多年努力,今天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菌種保藏庫已用當代最先進的手段保藏着近萬株菌種,每年向國內外提供菌種數萬株,對我國微生物生產領域和微生物學的科研、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方心芳為菌種保藏事業所做出的貢獻,1982年他的老朋友、日本著名微生物學家、世界菌種保藏聯合會前副主席飯冢廣教授在訪問方心芳後,曾在日本雜誌上著文專門作了介紹。
培養人才
為使我國工業微生物學事業得到更加廣泛和深入的發展,並能解決我國有關生產上提出的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方心芳十分注意培養人才。當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成立時,他就積極推薦了一批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國外學習,這些人現在已經成為我國微生物學各有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1962年,黨中央在科技界貫徹「科技十四條」,提出科技界要「出成果,出人才」時,他組織研究室的全體同志進行基本功訓練,他提出下面的口號:「自學好,教人好,才是學習好;研究有成果,方是完成任務。」30多年來,他在工業微生物學的各分支領域設法物色合適人才,親自為他們確定專業方向,提供儘可能的便利條件,要求他們在實踐中努力奮鬥十幾二十年後成為本行業的專家。對於青年,在他們開始工作最初幾年,方心芳並不把他們的工作範圍定得過於狹窄,而是強調基本功訓練,特別是識別各類微生物的能力,注意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0多年來,儘管受到種種干擾,到今天,他親手培養的高級研究人員有數十位,有的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 方心芳在他6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為國家、為人民解決實際問題。在選定科研課題時,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急需作為他的主要出發點。他在解決某些重大的課題中作出過自己的貢獻,對關係到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小問題,也同樣兢兢業業去研究。當總結從事工業微生物學研究50年的時候,他的結論是:人民的需要就是方向,國家需要工業微生物學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服務。需要就是催他出征的戰鼓。在他上百篇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那種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正如我國民族化學工業的拓荒者范旭東所說:「方心芳先生心目中的微生物,決不比一條牛小,他是一個忠實的牧童。」他為了祖國的需要,為認識、應用、駕馭和改造微生物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他對我國工業微生物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 ↑ 1907年3月16日,中國著名微生物學家方心芳誕生,科普中國網,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