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霜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無霜期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指一年中終霜後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時間。在這一期間內,沒有霜的出現。農作物的生長期與無霜期有密切關係。無霜期愈長,生長期也愈長。無霜期的長短因地而異,一般緯度、海拔高度愈低,無霜期愈長。

地面出現白霜的春季終日至秋季初日期間的持續日數。各年日數相差很大,通常以其多年平均值表示,為農業氣候熱量資源的重要指標。無霜期長,作物生長期也長,熱量資源豐富;反之,作物生長期短,熱量資源貧乏。一般把無霜期作為喜溫作物的生長期,此期間,作物不受凍害。但當空氣乾燥或有風時,往往氣溫降至0℃以下,地面雖不見白霜,作物已受凍,農民稱該現象為黑霜。乾旱區一般只有黑霜,故農業氣象學上常用地面最低溫度o℃的春季終日至秋季初日期間的持續日數來表示無霜凍期。中國各地的無霜凍期差異很大。

無霜期與農作物生長期有密切關係,無霜期長,生長期也長。無霜期長短在農業上是個很重要的熱量指標。由於每年的氣候情況不全相同,出現初霜和終霜的日期也就有早有晚,每年的無霜期也就不一致。通常所說的無霜期,是指從當地的平均終霜日到平均初霜日之間的天數。我國是一個多霜的國家,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溫帶,經常受到冷空氣的侵襲,有霜的範圍很廣,除海南島、雲南和台灣省南端、四川川江河谷部分地區和南海諸島外,均有出現。我國各地無霜期長短不同:據統計,南嶺以南、台灣、雲南南部、四川盆地無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為250—275天,華北地區為175—225天,東北北部、內蒙、新疆北部為100—150天左右。總的分布特點是南部無霜期長,北部無霜期短(青藏高原除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