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郭孝恪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唐書·郭孝恪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郭孝恪,許州陽翟人也,少有志節。隋末,率鄉曲數百人附於李密,令與徐勣守黎陽。後密敗,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陽翟郡公,拜宋州剌史。其後,竇建德率眾來援王世充,孝恪於青城宮進策於大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汜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太宗然其計。後破建德,平世充。貞觀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祿大夫,行安西都護、西州刺史。其地高昌舊都,與中國隔絕,孝恪推誠撓御,大獲其歡心。
初,王師之滅高昌也,以高昌所虜焉耆生口七百盡還之。焉耆王尋叛歸欲谷可汗,朝貢稀至。以孝恪為安西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以伐焉耆。孝恪夜襲其城,虜其王龍突騎支。太宗大悅,璽書勞之。俄又以孝恪為昆丘道副大總管以討龜茲,破其都城。龜茲國相那利率眾遁逃。有龜茲人來謂孝恪曰:「那利為相,人心素歸,今亡在野,必思為變。城中之人,頗有異志,公宜備之。」孝恪不以為虞。那利等果率眾萬餘陰與城內降胡表里為應孝恪失於警候賊將入城鼓譟孝恪始覺之乃率部下千餘人入城與賊合戰。孝恪力戰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復出,戰於城門,中流矢而死。太宗聞之,初責孝恪不加警備,以致顛覆;後又憐之,為其家舉哀。高宗即位,追贈安西都護、陽翟郡公。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務極鮮華,雖在軍中,床帳完具。嘗以遺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社爾一無所受。太宗聞之曰:「二將優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為寇虜所屠,可謂自貽伊咎耳。」
譯文
郭孝恪,許州陽翟人,年輕時就有志向和氣節。隋朝末年,他率領鄉里數百人投奔李密,李密非常高興,對他説:「過去人稱汝、潁一帶奇士多,果然不錯。」讓他和徐勣防守黎陽。後來李密失敗,徐勣派郭孝恪入朝送表投誠,被封爲陽翟郡公,拜授宋州刺史,命他和徐勣籌劃謀取武牢關以東的地區,攻占的州縣,委託他們自行任用官吏。後來,寶建德率軍來援助王世充,郭孝恪在青城宮向太宗獻計説:「王世充日益困迫,力盡計窮,被俘獲斬首的時刻,翹足可待。竇建德遠來助惡,糧運斷絶,這是上天讓他敗亡之時。請堅守武牢關,駐軍氾水,隨機應變,就可輕而易舉地徹底消滅他。」太宗贊同他的計策。等打敗竇建德、平定王世充以後,太宗在洛陽設酒宴大會眾將説:「郭孝恪謀劃的活捉竇建德的計策,王長先在龍門截奪敵糧的戰功,都高於衆人之上。」貞觀十六年,多次加官後爲金紫光祿大夫,任安西都護、西州刺史。此地是高昌的舊都,文士和流配的罪犯及鎮兵雜居,加上有沙漠的險阻,和中原隔絶,郭孝恪以誠相待安撫治理,很受眾人的擁戴。
不久又任命郭孝恪爲崑丘道副大總管討伐龜茲,攻破龜茲都城,郭孝恪親自留守在那裡,其餘的軍隊分道進攻,龜茲國相那利率眾逃跑。郭孝恪因爲城外還沒有歸服,就出城紮營,有個龜茲人來對郭孝恪説:「那利擔任國相,人心一向歸服,如今他逃亡在外,定要設法製造變亂。城裡的人們,很多都暗懷異志,公應該加以防備。」郭孝恪沒有放在心上。那利等果然率領一萬多名部眾,暗中和城內投降的胡人約定襄應外合。郭孝恪疏於警戒和偵察,賊軍將要進城時擂鼓吶喊,郭孝恪這才察覺,於是率部下一千多人入城,與賊混戰。城中的胡人又響應那利,攻打郭孝恪。
郭孝恪奮力殺入城裡,打到龜茲王的住地,很快又衝殺出來,在城門處交戰,身中流矢而死,郭孝恪之子郭待詔也同時戰死在陣上。賊寇後來退走,將軍曹繼叔再次攻占龜茲都城。太宗聽到此事,先是怪罪郭孝恪不加警備,以致敗亡;後來又憐惜他,替他家舉行喪禮。髙宗即位,追贈他爲安西都護、陽翟郡公,追贈郭待詔游擊將軍,並賜給助喪絹帛三百段。郭孝恪性喜奢侈,僕人侍妾和器用珍玩,定要極端鮮麗豪華,即使在軍中,床和帳也很完備。曾經送禮物給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社爾一無所受,太宗聽到後説:「二將優劣是不同的。如今郭孝恪被寇虜所殺,可以説是咎由自取。」[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