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代戲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代戲曲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在宋元南戲和金元雜劇兩種不同戲曲基礎上,發展衍化出包括傳奇戲曲和雜劇的明代戲曲。傳奇戲曲的前身是產生於浙江溫州一帶的南戲,是明代主要戲曲形式。其發展以正德前與嘉靖後為界,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傳奇戲曲和雜劇,分別在宋元南戲和金元雜劇的基礎上發展衍化而來。作為兩種不同的戲曲藝術形式,它們各自走着不同的發展道路。

基本內容

中文名:明代戲曲

基礎:宋元南戲、金元雜劇

概述

元末明初五大傳奇〔《琵琶記》與荊(《荊釵記》)、白(《白兔記》)、拜(《拜月亭》)、殺(《殺狗記》)〕的出現,是雜劇時代向傳奇時代轉變的標誌。初期傳奇作品極少。據載成化、弘治年間留下的作品較多,姚茂良的《精忠記》、王濟的《連環記》和沈采的《千金記》較着名。嘉靖以後傳奇創作大盛,出現了李開先的《寶劍記》、傳為王世貞(一說其門人)作的《鳴鳳記》、梁辰魚的《浣紗記》三部重要作品。《寶劍記》把林沖塑造為勇於向高俅、童貫鬥爭的草莽英雄,藉以表達作者對黑暗統治的抗議。《鳴鳳記》以時事入劇,直接寫楊繼盛等人同奸臣嚴嵩的鬥爭。《浣紗記》寫吳越興亡故事,寄意深遠。

雜劇

明代雜劇的發展情況也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自洪武至弘治、正德間,上承元雜劇餘緒,產生了不少作品,但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不僅遠遜元雜劇,而且出現了大量宣揚封建道德的傾向。明初藩王朱權、朱有燉的作品是這種傾向的代表。朱權的作品保存下來的僅有兩種,朱有燉的《誠齋樂府》收31種雜劇。研究者認為它們音律諧美,堪稱當行,且有才氣。但就其內容來說,或是荒誕迷信的「度脫劇」,如《東華仙三度十長生》;或是宣揚封建道德的「節義劇」,如《清河縣繼母大賢》;還有的是點綴昇平的「慶賀劇」,如《洛陽風月牡丹仙》。但他所寫的水滸戲如《黑旋風仗義疏財》和《豹子和尚自還俗》,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李逵和魯智深的英雄本色,不過也有歪曲之處,甚至還出現對梁山英雄們的誣衊。

這一時期劉兌、賈仲明和楊訥的個別作品也有一些特色,其中劉兌的《嬌紅記》寫申生和嬌娘的愛情故事,較能動人;賈仲明的《蕭淑蘭》寫女主角追求愛情時的大膽熱情頗有特色;楊訥的《西遊記》對後來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有明顯的影響。以上都是明景泰朝以前的作品。在這以後的30多年中,雜劇創作趨於寂寥。稍後出現的較有名的雜劇寫作者有王九思、康海和陳沂等。康海的《中山狼》是寓言劇,通過對狼的揭露,罵盡世上一切負國、負友之徒。王九思的《杜甫遊春》是抒情劇,主要是吐露作者自己的不平之氣。陳沂的雜劇《善知識苦海回頭》,寫宋代胡仲淵被人譖害貶謫雷州的故事,劇中頗多憤慨語,只是最後寫胡仲淵出家成正果,宗教說教較多,頗帶消極情緒。

傳奇

前期

傳奇戲曲的前身南戲流行於江南各省,唱腔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徐渭說:「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餘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 太、揚、 徐用之;稱海鹽腔者,嘉、湖、溫、台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吳中」(《南詞敘錄》),並說:「(崑腔)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盪人。」(同前)嘉靖初年,魏良輔改造崑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虞初新志》)。自此,「吳人重南曲,皆祖崑山魏良輔,而北詞幾廢」(《顧曲雜言》)。嘉靖以後,流播愈廣,明代劇壇便形成了以崑腔為主的局面。上述梁辰魚《浣紗記》就是用崑腔寫作傳奇劇本的代表作。梁辰魚的《浣紗記》,體現了傳奇體制上的重大改革。崑腔之有《浣紗記》,就如南戲之有《琵琶記》,是劃時代的作品。在傳奇創作進入高潮的過程中,還出現了某些專門探討戲曲音律的着作,如王驥德《曲律》等。崇尚崑曲,維護其規矩,反過來又影響了傳奇創作。

鼎盛

萬曆期間,傳奇創作進入高潮,形式也更加豐富,着名的作品有高濂的《玉簪記》、周朝俊的《紅梅記》等。吳江的沈 、臨川的湯顯祖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沈璟所作傳奇有《義俠記》、《紅蕖記》等17種,今存7種。以他為首的吳江派,創作重視音律,強調戲曲語言本色,維護崑腔的地位。湯顯祖的傳世之作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和《南柯記》,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的《牡丹亭》成就最高。以他為首的臨川派,接受海鹽腔、弋陽腔等"雜調"影響,反映現實、抒寫情性強調"自然",不受曲律束縛。明代雜劇也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上承元雜劇,作品不少,但成就不高,且大量宣揚封建道德,可以藩王朱有燉的作品《誠齋樂府》為代表。其後有康海的寓言劇《中山狼》、王九思的抒情劇《杜甫遊春》,頗具特色。嘉靖以後的雜劇創作出現了較大變化,純粹的北曲雜劇逐漸蛻變為由南曲寫成或是南北合套的南雜劇。着名的作品有楊慎(一說許潮)作《太和記》、李開先作《園林午夢》,汪道昆作《五湖游》、梁辰魚作《紅線女》等,而以徐渭的短劇《四聲猿》(包括《狂鼓吏》、《碅E木蘭》、《女狀元》和《玉禪師》)影響最大。[1]

參考文獻

  1. 明朝戲曲愛問文庫網,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