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夜留別 李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月夜留別是一首七言絕句,寫男女離別,前二句是寫兩人在明月下依依不捨分手時情景;後二句轉而描寫離別後情景。此詩以「月」為中心,寫月夜的離別,從月下無聲到有聲,寫出了有情人雖離心不離的執着深情。
原文
李冶〔唐代〕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譯文
在即將分別的時刻,我你我相對無言,明月也寂靜無聲;明月無聲卻有潔白的光亮,你我無言內心卻滿是離情別緒。
離別後,我對你的思念之情就像明月一樣,無處不在,無論是在雲間還是在水上,還是那海陲邊城。
鑑賞
不僅如此,詩的前兩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這就使詩的前兩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複雜了。實際上,詩的前兩句也可變為「離人無語卻有情,明月有光卻無聲」,或者為了合於平仄,也可以改為「離人無語卻有情,有光明月卻無聲」這樣就將人和月分開描寫,前句寫人,後句寫月,但詩人此處卻偏偏將人和月交織地描寫在一起,兩句中都有人和月。從第一句看,兩人分離時都沒有什麼話說,而月亮也沒有聲音,四周很寂靜,似乎沒有什麼感情,但第二句馬上一變,明月雖然無聲,卻有着潔白的光亮,而兩人分離時雖然緘言,保持着沉默,內心裡卻百感交集,充滿着離情別緒,這樣一寫,句與句之間就有一種起伏,一種變化。不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連月也有情。
前二句是寫兩人在明月下依依不捨的分手時情景,後二句轉而描寫離別後情景。作者是個女子,從末二句的口氣來看,第三句中的「人」也應該是指一位女子。她不僅離別有情,別後相思也依然有情。這從「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這三字看似平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啟下的意義。從承上講,前二句雖然月無聲,只有光,但就如同人無語卻有情一樣,都是有情物,而此處說「人似月」,就是說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樣,仍是有情物。從啟下講,月亮每天夜裡從雲中映射到水中,又從水中爬到層城,年年歲歲,周而復始,表現其時間之長,而「人似月」,正是為了說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說明其相思時間之長之久。月亮皎潔無聲,離人相思無語,其情卻如同月光,雲間、水上、層城,無處不在。足見相思之深沉、綿密,如詩如畫。詩從月光下離人的依依惜別,到月光下閨女的獨自相思,從頭至尾都將人、月合寫,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寫得十分有情味,又別致。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未知。據說李冶曾經在少女時代時邂逅一位青年,即隱居山中的朱放,兩人有短暫的戀情,後來朱放前往江西為官,這段戀情就不了了之。但李冶顯然是對他牽掛在心的,她寫了這首詩並寄給朱放。
簡析
《明月夜留別》是一首七言絕句,寫男女離別,前二句是寫兩人在明月下依依不捨分手時情景;後二句轉而描寫離別後情景。此詩以「月」為中心,寫月夜的離別,從月下無聲到有聲,寫出了有情人雖離心不離的執着深情。全篇融人與月為一體,構思新巧,比喻生動,想象豐富,風格瀟灑潑辣。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為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