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駱家壩古鎮(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春到駱家壩古鎮》是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到駱家壩古鎮
漢中是我故鄉,那裡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智慧,有許多名聞遐邇、人文氣息非常濃郁、文化積澱也十分深厚的古鎮,如青木川古鎮、華陽古鎮、諸葛古鎮,當然還有駝家壩古鎮……
這四個古鎮中,我只於四年前秋風送爽的金秋時節去過勉縣諸葛古鎮,其它三個古鎮儘管一直也想去看看,但總因這事那事終日纏身未能成行。
今年三月上旬雙休日星期天,我工作生活的安康市一個旅遊公司正好組織遊客去駝家壩古鎮參觀遊覽。那天正好手頭無事,我就和妻子報了名,同其他近百名遊客一起,分乘兩輛大巴從安康市出發,穿山谷,跨河澗,逾田野,一路向西往那奔去。
據有關資料介紹,駱家壩古鎮是陝南十大古鎮之一,位於漢中市西鄉縣米倉山北麓牧馬河源頭,平均海拔760公尺,為亞熱帶半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植被茂盛,總面積約188.4平方公尺,距西鄉縣城45公里,景區內有一條建於明末清初的原生態古街。
此鎮古代稱驚軍壩,漢代就有駐軍,後因商賈在此倒換騾馬更名駱鎮,2003年又更名駱家壩鄉,2008年再更名為駱家壩鎮。僅從名字一次次不斷變化上,就可看出其歷史風雲變幻之頻繁,人文演繹進化之複雜,世情冷暖跌宕之豐沛……
清嘉慶初年,白蓮教起義軍曾在駱家壩鎮西2000公尺處紮營。1932年12月,紅29軍在此建立。此地還是中國革命紅色交通線重要驛站。紅軍歷史上有名的「鍾家溝會議」就在這裡召開。
藍色大巴在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和鄉間小道、盤山公路上經過2個多小時馬不停蹄奔馳,我們於上午12點多到達古鎮。
在古鎮停車場一跳下汽車,舉目打眼向四周望去,但見這裡群山環繞,草木俊秀,天高雲淡,春光明媚。
那條名叫牧馬河的河流,自西向東奔流而去,將古鎮分為南北兩半。
古鎮就座落在牧馬河南北兩岸綿延數公里的川道上,一排排古樸典雅中透露着現代氣息的兩層三層房屋沿街依山面水而立,窗明几淨,造形精緻,高低錯落,蔚為壯觀,到處一派風明氣清、恬靜安逸的江南水鄉氛圍。
儘管此時已是陽春三月,但氣溫並不高,山上,鎮街上,以及牧馬河兩岸,除去少數常綠植物如冬青、翠竹、香樟、桂樹有點綠意外,其它植物都還光枝禿椏,了無生氣。不過那些生長在牧馬河兩岸瀕河公園花圃里的梅花,卻都像爆開的玉米花一樣綻放了。只見那一樹樹、一枝枝大指頭蛋大的花朵含嬌帶露,鮮紅如火,在陽光下爭奇鬥豔,在春風裡香氣渺渺,不僅給枯寂的古鎮塗抹上一片片醒目的亮色,還把古鎮裝點得姿態婀娜,溫婉秀麗……
我們出停車場往西走不多遠,就來到一個四方形廣場。
此廣場平坦整潔,樟樹棵棵。廣場邊一個由人工養成的一盆盆鮮花擺放的長方形花圃里正盛開的紅、黃、橙、藍、紫五顏六色鮮花叢中,安放着「駱家壩古鎮」幾個金光燦燦的隸書大字。廣場共約200來平方公尺,四季常綠,名叫紅軍廣場,因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80多年前在這裡駐紮訓練而得名。遊人在此既可欣賞朝暉夕嵐、氣象萬千的牧馬河風光,又可自由隨意散步,還可緬懷紅29軍將士當年為了革命理想,在這裡練習摸爬滾打、拼搏廝殺的情景。
出廣場往南走,就是連接牧馬河南北兩岸的回龍橋。
橋的兩頭,分別是兩座兩層古亭式建築,紅柱灰瓦,雕樑畫棟,檐角高挑,氣勢恢宏。橋身由鋼筋混凝土建成,橋兩邊的護欄全用方形大理石柱和石板石條建成。每根石柱頂端都蹲坐着一個昂首向天、威武雄壯的石獅,每塊石板上都雕刻着花紋,整座大橋酷像古都北京歷史悠久的蘆溝橋,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站在橋上憑欄向西望去,能清晰看到遠處聳立在牧馬河兩岸群山重巒疊嶂的身影,還能看到牧馬河奔流浩蕩的河水由遠及近滾滾而來洶湧澎湃的氣勢。
我們過橋後沿河南岸緊挨河邊的一條小路,逆着水流方向向西走去,不時迎面碰見一棵棵長在路兩邊的楓楊樹。這些楓楊樹有大有小,大的粗可盈抱、直插雲霄,有百年以上樹齡;小的纖細頎長、低矮瘦弱,僅三五載樹齡。
樹下一片片空闊的場地上,擺放着各種裝飾物,有一塊塊光滑的橢圓形巨石;有一個個樸拙的圓台狀花鋼岩磨盤;有一條條簡易的石椅石凳;特別是安裝在一個凹下去的水坑裡的兩個大小相同、約幾人高的圓形木輪水車,在一股股水流衝擊下不停旋轉,嘎吱作響,讓人驀然覺得古鎮千年如斯的悠悠歲月,仿佛就是這樣一圈圈旋轉流逝的,且是那樣從容、自然、安詳。
走下岸邊十幾級台階,我們和其他遊客一道來到河床上離河水很近的一處河邊。
這兒的河道里,從北向南修建着一座與河床同寬、將牧馬河攔腰截斷的滾水壩。壩高約兩公尺多。壩上有一塊塊與壩體牢牢連接在一起,可供遊客來往踩踏通行的方形混凝土墩。墩與墩之間水槽里,不時有翻波激浪、飛花濺玉的河水嘩嘩往壩下滾淌。而壩的上游,則是一個波平如鏡、水闊天遠的泱泱大湖。湖水清澈見底,沙石可見,魚蝦可觀。遊客們紛紛爭相登上停泊在湖邊的一個個竹筏,由筏主用竹篙撐着,在水面上慢慢悠然漂浮行走,一邊觀山賞水,一邊縱覽古鎮,盡情享受遠離大都市喧囂嘈雜的安謐閒逸,盡心感受人與自然融於一體的雅愜適意。
越過滾水壩登上河北堤岸,沿街往西再走不多遠,就是駱家壩古鎮核心景點:明末清初修建的一條原生態古街。
此街蜿蜒曲折,僅100多公尺長,3公尺多寬,地面鋪着一水青灰色大理石板。街道兩邊比肩而立的房屋皆為明末清初陝南民居風格建築,土木結構,魚鱗瓦蓋頂,桃形瓦當覆檐,看上去簡約質樸,古韻十足。儘管歲月的風霜雪雨已把每座房屋木門木窗木柱木板凋蝕得暗褐陳舊,傷痕斑駁,給人以強烈的滄桑感,但因它所有木門木窗上那些極富藝術氣息和美學價值的花紋、木格、圖案、雕飾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見,難掩它曠世的風華。
信步徜徉在古街上,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由得浮想聯翩,心生感嘆:在我們這個偌大的世界上,無情的時間之手雖然可以摧毀並帶走很多東西,但那些真正熔鑄着我們人類精神與信仰、哲學與思想、甚至情感與智慧的建築,是永遠不會化為齏粉的。其就像巴特農神廟、巴黎聖母院、吳戈窟、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等。
而這條位於群山合圍的陝南駱家壩古鎮上、深深凝聚着秦巴子民生命與情感、追求與夢想、煙火味與生活氣息的明清原生態古街,我相信也一定會在時間的長河裡永存,並成為象徵秦巴子民英勇無畏「勞動、生活、創造」的一塊活化石,被一代代人薪火相傳下去……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