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是一縷流在縫隙間的陽光(高駿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是一縷流在縫隙間的陽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是一縷流在縫隙間的陽光》中國當代作家高駿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是一縷流在縫隙間的陽光

若荷是一位書寫親情、友情、山水、田園的散文作家。她的文字很美,美到讓你在浮躁喧囂的鬧市里很容易想起一杯茉莉花茶,想起午後天空的一片靜雲,想起竹林里的一抹涼風,想起兒時村莊裡的一條頑皮河流,想起陳子昂的詩歌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的優美意境。讀她的文字,就是在讀人生的幸福時光,這時光是溫婉的,美麗的,纖巧的,靜雅的,恬淡的。

《高天上的流雲》一書收錄了作者近幾年寫下的57篇優美散文,57篇又分四個專輯,《幸福的珍藏》、《淺春的芭蕾》、《記憶里的雪》、《生命的花期》。

幸福的珍藏,這名一聽就知道是寫愛的,無論是什麼樣兒的愛,親情、友情、愛情,給人的都是幸福。幸福不一定都是洋溢着春花般燦爛的微笑,有時候,眼角掛着閃爍的淚水,更是幸福的滋潤與源泉。

《最後的香椿樹》就是一篇讓讀者眼角噙着淚水、喉嚨哽咽,心卻是幸福的一篇親情至深感人散文。文章書寫的是作者在少年時突然喉嚨失聲,在經過無數中醫西醫醫治無效後,父親親自用針灸給女兒治病。針灸前,為了能熟稔的找准穴位,父親先往自己的臉上做實驗,一針又一針的紮下去,直扎得滿臉鮮血,能準確無誤地找准穴位後,才開始朝女兒的身上扎,最後終於治好了作者的病。而母親則用她特有的溫良母性,每天為女兒做可口的飯菜,其中雞蛋裹香椿芽兒則是作者最愛吃的。於是,香椿樹就和父親、母親、病緊緊聯繫在一起了,也生起了作者心中無限的溫暖親情。只是,這親情的時光太短暫了,二十年驚鴻一掠,作者人到中年,遠離鄉村在外成家立業,母親變得蒼老,父親早已離開了人世,連院子裡那棵給作者當年生命里最灰暗的日子帶來無限溫情的香椿樹,也因農村的飛速發展被砍伐消失,帶給她的是無限的傷感回憶寫下的這篇紀念文章。樸素溫暖,真情真性的文字,字字敲心坎,句句撼人心。同時,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寫了對父親母親偉大慈祥愛的感恩與愧疚,對香椿樹的懷念,更主要的,作者是借香椿樹的消失、父親的離世,母親的蒼老,自己遠走他鄉,故鄉漸漸蒼老、陌生,以至到最後也會如父親一樣消失產生的蒼涼悲哀,這蒼涼悲哀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消失的村莊,回不去的故鄉,疼痛的鄉愁。作者在文章里說:「父親去世的那一刻,我所有的記憶一時間變得虛無而蒼白,生活在我的眼裡頓時變得嚴肅起來。我反覆追問自己,這就是我們的一生嗎?每次這樣的追問之後,耳邊仿佛有一個蒼老的聲音在告訴我:是的,這就是我們的一生。從小在父母捧起的掌心裡長大的我,從那時品嘗到了人生的沉重與無奈。」這段文字可充分說明作者對親人的離去,香椿樹的離去產生到對村莊也終究會離去生出的無奈與彷徨,還有對人生生命沉重思考。但無論怎樣,作者渴望的,也始終相信的,甚至可以說是帶着僥倖心理在欺騙或安慰自己的,就是人的生命會枯竭,香椿樹會消失,但他們的根是永久不會枯竭、消失的,只要根不枯竭不消失,一切都會存在。人是靠傳宗接代延續的,樹是靠根延續的。作者說:「在一個隱蔽的牆角處,混凝土的邊沿開裂的一個縫隙里,一棵香椿的幼苗不知何時悄悄萌發,個頭已經長得半米高了,刀背一樣薄而尖銳的地面逼仄着它稚嫩的根部,使它不得不扭曲着生長。我想起母親說的那句話:只要老香椿樹的根還在,它就會有幼苗生長出來。」一個「根」字,便牽出了人生的「根」。「我深深知道,我面前的這棵小香椿樹,在這裡,它絕不是最後的香椿樹,許多年後,它會在土地和根的滋潤下茁壯成長起來……」。這是收筆之語,再次提起「土地」和「根」,充分說明了作者美好心愿——只要不忘記自己的根從哪裡來,只要不損傷自己的根,那麼,鄉村就不會消失,只要鄉村不消失,生活鄉村里的人也就不會消失,儘管多年後自己也會離去,但血脈相傳會如水一樣源遠流長。只是這份美好的心愿不知最後能否如願?這不僅是作者的心愿,也是我們每一位人的心愿。

這是作者本書所有文章中最感人,讓我讀得喉嚨哽咽、眼中噙着淚水的一篇文章,所以,在這裡我着重分析了它。像這樣以物牽出情的文章,在這一集裡,甚至一本里幾乎篇篇都是,只是都沒有這一篇寫得感人。

讀若荷的文章會讓你情不自禁地陷進去,忘記時間,忘記周邊所有的事物,哪怕是在熙攘的火車站,你的心也會安靜下來,甚至能觸文生情,跟着文字身臨其境。

是什麼樣兒的力量讓若荷的文章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呢?

首先,就是她的文章寫得真實。真實是一個散文家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只有真實了,才能把內心的全部情感宣洩出來,無論悲,還是喜,都是一樣的道理。真實的文字能打動讀者的心,在打動讀者的心之前,首先是要打動自己的心。優秀的散文家是非常在乎這一點兒的,因為,文章寫出來是給讀者讀的,不給讀者讀的文章是沒有任何價值與意義的,而寫出來的文章打動不了,也感動不了讀者,就算對外公開了,也沒有多大意義,這跟物理學上的力學槓桿定律「徒勞無功」是一樣的道理。作家,寫出來的文章就一定要有擔當,無論是對社會的進步,還是對生活的娛樂,如果沒有人去關注,產生共鳴,那麼,你就不配做一名合格的作家,更談不上優秀,你所寫的文章也就毫無意義。若荷在這點上做的非常漂亮,也非常成功,所以,這是她的作品能得到眾多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

其次,她的作品都是夾敘夾議的,留白處很多,能謄出足夠的空間讓讀者展開自己的想象。每篇文章都如一片蘋果園,她是蘋果園裡最優秀的園丁,懂得在春天裡如何給蘋果樹修枝,讓春夏里的陽光、雨水、微風,在每棵果樹與果樹枝條的縫隙間均勻流進來,增加營養,才能在秋天收穫更多、更大、更甜的蘋果。這樣的蘋果園結出來的蘋果沒有人不愛吃,所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也就不可能沒有讀者不愛讀。

再次,就是若荷的散文很有詩歌的語言,這詩歌的語言又不是純粹的詩歌語言,所以,讀者在讀的時候,一開始就會被這音韻的美吸引,再加上文字本身就真實、樸素,就更讓人沉迷的不願走出來,最後進入佳境後,就忘的不知道走出來了。這是她文章最有特色,也是她寫作的最高明之處。她的文章很像電視劇《大明宮詞》裡面的人物對白,同時,畫外音也特別多,又恰到好處。看過《大明宮詞》這部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這部劇在觀眾眼裡、心裡留下的印象。

最後,就是她的文章既有女性作家的陰柔與溫美,又有男性作家的陽剛與灑脫,站在中間位置,一種乾爽性的文風,給人聯想到天高雲淡,水遠山闊,甚至更高更遠,高到如她的書名《高天上的流雲》,飛流直下到人間,遠到讓你想到自己的前世和來生。這樣的作家是不多見的,這樣的作品也是不多見的,尤其是像這些早被作家們寫得麻木了,老調重彈,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田園、山水的散文,卻能在若荷的筆尖下流出不一樣的感覺,並讓讀者愛的愛不釋手,感動的拔不出來,實在是高。可稱得上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1]

作者簡介

真實姓名宋尚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作家協會會員,現居山東臨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