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 張伯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
圖片來自搜狐網

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此詞上片主要描寫琵琶樂曲旋律的複雜變化、樂曲聲律的高雅;下片主要從聽者方面來描寫當時的氣氛感受,並進行景色渲染。

原文

張伯淳〔元代〕

愛當壚年少,將雅調,寄幽情。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都來四條弦里,有無窮、舊譜與新聲。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蓁箏。

落紅。天氣暖猶輕。洗耳為渠聽。想關塞風寒,潯陽月色,似醉還醒。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

譯文

喜愛那對着酒壚的少年,將悠悠情思寄託於高雅的曲調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鳥鳴唱相和之音,白日裡軒軒嚷嚷,夜裡便沉寂下來,只有年老的鳳凰獨自哀鳴。都來到四根琴弦上,在舊譜和新聲里,包容的意味無盡無窮。寫出天然的音律,連眼底的蓁箏之音也望塵莫及。

花瓣飄落,天氣微暖,認真地聽樂師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時的風冷蒼涼,潯陽江頭商人婦在月色夏的孤寂,好像醉了,卻很清醒。偏愛安靜的軒窗,一曲終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緒。今日相遇卻不知將來在何處相見,下了一會的雨也停了,天氣也晴了。

賞析

  上片從樂曲方面來描寫(樂曲的演奏者、樂曲旋律的複雜變化、樂曲聲律的高雅等),側重正面描寫、直接描寫。

  下片從聽者方面來描寫(氣氛感受、典故聯想、景色渲染等),側重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作者對「關塞風寒,潯陽月色」這兩種曲調,兩個意象特別敏感。即使在「天氣暖猶輕」的「落紅」暮春季節,孤冷心緒被琵琶女的「舊譜與新聲」挑撥得愈發淒楚。

  張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結不易輕去。早年即由科舉仕進的閱歷,使他在南宋敗亡後深深懷抱一種被棄無靠的漂泊感。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這是一種知音感,一種借酒澆愁之後的欣慰滿足感,儘管其愁仍未消卻。昭君出塞是「去國」,潯陽江頭商人婦是「棄婦」,張伯淳從中覓得了通同的感受,於是「紅顏」薄命與「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淪落人」了。唯其如此,他盛讚之為「天然律呂」,因彈奏出了真情,遠非嘈雜的虛假熱鬧的「秦箏」之聲可以比擬。而且認為不論「百喙春和」地煩人還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鳳孤鳴」就足夠了。讀此詞,不能輕忽「幽情」的「寄」字,「似醉還醒」的「想」字。曲調傳情,是詞心所在。

創作背景

  此詞或寫於元初。張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結不易輕去。早年即由科舉仕進的閱歷,使他在南宋敗亡後深深懷抱一種被棄無靠的漂泊感。儘管他在宋亡後不到十年出任元朝杭州儒學教授之職,心態卻不易很快平衡。這首詞即屬曲傳此種心態之作。根據詞意,此詞當作於作者未仕之時。

簡析

  此詞上片主要描寫琵琶樂曲旋律的複雜變化、樂曲聲律的高雅;下片主要從聽者方面來描寫當時的氣氛感受,並進行景色渲染。全詞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及化用古詩句等手法,其間曲調傳情、悠然心會,一澆亡國落寞的積鬱塊壘,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張伯淳

張伯淳(1242—1302),字師道,號養蒙,崇德(今浙江桐鄉)人。祖父張汝昌,官至迪功郎,與石門酒官張子修為鄰,兩家並有池館園林之勝,號東西園,結社觴詠,時稱東西二張。父張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累官朝議大夫、崇德開國男。與趙孟頫為中表,人物相望。張伯淳9歲舉童子科,以父蔭銓迪功郎、淮陰尉,改揚州司戶參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