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古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雜言詩,中國詩歌體裁之一。於元曲出現後達到巔峰。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1]
定義雜言詩
基本解釋: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於樂府。每句字數不等,長短句間雜,無一定標準,用韻也較自由。後人多有仿作。
雜言詩范體
中國古代詩歌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發展到中唐達到巔峰狀態(代表詩人是杜甫),因為其形式上的詩美空間已經被唐代的大詩人挖掘而所剩有限,因此唐末五代中國的格律詩向雜言詩發展,形成一個對整齊劃一而導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詩的反撥,而最終定型為「詞」這一雜言詩體制形式。而詞,最終發展到了「一代之文學」的高度,取得偉大成就。
雜言詩影響
由於文人對曲的不斷雅化,導致了曲這一體制形式也逐漸趨於僵化,而「襯字」運用也越來越少,偏離了雜言詩的根本精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詩歌以向民歌回歸的形式對雜言詩繼續進行強有力的創造,這就是明代民歌。民歌的發展貫穿了中國整個古代詩歌史,但直到明代民歌那裡才實現了具有文學意義的偉大發展,成為明人在詩歌範圍內有「一代之文學」高度的詩歌體制形式。從體制形式上來說,明代民歌之為雜言詩,徹底擺脫了僵化的格律的影響,而只在一定程度上遵從押韻和一些語文修辭手法,從而最大限度的實現了雜言詩自由跌宕的境界。
雜言詩地位
雜言詩,就中國古代詩歌而言,詞曲的出現為其爭取了數量上的優勢,從詞曲的角度來說,雜言詩在文學上的成就至少是和中國古代第一流的作品並列在一起的。雜言詩的價值遠遠未被發現,其有效價值遠遠未被發掘出來,中國未來詩歌的發展及其境界、神味,有待於雜言詩的興盛。整齊劃一的格律詩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從創造力的根本層次上來說)。
參考文獻
- ↑ 雜言古詩中最有名的詩有哪些?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