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詳(國學大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詳(國學大師) 李詳(1858―1931)字審言,晚號輝叟,江蘇興化人。國學大師。工詩文考證,著作豐富,著有陶齋藏石記釋文《楓園藝友錄》。此外有同名人物李詳。
人物介紹
李詳(1858―1931)字審言,中年又字愧生,號枚叟,輝叟,江蘇興化人。李氏是興化八大家之一,李詳為明代狀元宰輔李春芳九世孫,祖居興化東獄廟。父李增曾任縣主簿,為七品官,後因經商破產,陷入貧困。
李詳少年時代聰穎好學,向人借書手抄閱讀,熟背了《左傳》及《昭明文選》。17歲時到鹽城崗門鎮姨弟許葆生家做塾師,一面教授徒糊口,一面刻苦自學。許家藏書較多,李詳授徒之餘,日夜攻讀。盡讀汲古閣《十七史》、《十三經註疏》、《文選》諸書。日盡十頁,深夜輒繞案朗讀。盛夏,庭中荷花盛開,李詳背誦《文選》中的名篇,繞荷花缸疾走,曾使階石陷落,一時傳為佳話。25歲娶舅氏沙溝趙芝田次女趙雲珠為妻,始成家。27歲為學政黃體芳賞識,取為第一名秀才,後又受知於學政王先謙,歲科兩試名列一等,補為廩貢生員,每月有廩米供給,生活稍安定。30歲著《選學拾瀋》一書,就《文選》(李善注)加以改訂補正,並以此書稿就教於已任國子監祭酒的王先謙。王於首頁批道:「所撰各條,並皆佳妙,無可訾議,但恨少耳。」(《選學拾瀋·自序》)光緒十七年(1891年),道台謝元福於觀風詩(清代新任地方官到各懸巡視,出詩文題考當地秀才,這種應考詩叫觀風詩)中發現李詳才華橫溢,就邀請他到署中任書記。謝元福藏書400箱,交李詳分部類編定目錄,使李詳得以博覽群書,學問益進。他着手研究揚州學派中堅汪中(字容甫)的文章,為汪文箋注。同事周左麾亦博學強識,向不輕易許人,一日談論汪文,李詳說:「容甫《廣陵對》中u2018忠孝存焉u2019四字似無所本,實出自《三國志·諸葛瞻傳注》。」周大為嘆服,認為李詳能於人不經意處溯其本源。一次劉師培的叔父在揚州和他談到汪中的《黃鶴樓銘》中的「桃花源水,秋月春風」,李詳當即指出:「這兩句話出自簫子顯寫的《南齊書》。」劉的叔父大吃一驚,說:「家兄(劉師培之父)校《南齊書》才知道注文這兩句話的出處,還高興了好幾天,想不到你一問就說出來。」這兩件事雖然小,但是可見當時他的學問已博大精深。光緒二十七年(1901)省試未中,旋即在蒯光典家中任家庭教師。後被兩江總督端方聘為江楚編譯官書局幫總督纂。為端方收藏的書畫和金石拓本進行鑑定,與詞人況周頤分撰《陶齋藏石記釋文》。
謝元福因事罷官後,李詳回鄉,家貧不能舉火,又患肺病,貧病交加。鹽城客商句容籍王貞春仰慕他的才學,邀李詳到他家做塾師,並以養病。李詳與鹽城飽學之士戲玉樹等結為好友。辛亥革命後,居上海,1913年,原「江楚編譯官書局」總辦、貴池劉世珩邀他去上海,邊教書邊幫他校刻書籍。此間他以校刻書籍為主,間有個人著述,並修訂《江蘇通志》及縣誌,以校刻《章氏遺書》對學術界貢獻最大。
家藏書豐富,1929年把其藏書陳列於興化北大街東側,名為「審言圖書館」,俗稱「李家大書院」,供家鄉人借閱。倫明稱其「枚叟刊余逸稿多,冷攤殘帙手摩挲。怪君汲汲藏山計,可有崔門陳履和。」編有《陶集說略》、《文選萃精》、《韓詩萃精》等講稿。著《正史源流急救篇》、《文心雕龍補註》、《顏氏家訓補註》、《選學拾瀋》、《杜詩證選》、《韓詩證選》、《述學箋》、《學制齋駢文》、《槐生叢錄》、《汪容甫文箋》、《拭觚脞語》、《〈清代學術概論〉舉正》、《學制齋詩集》等。
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五年,李詳41歲。淮揚道蒯光典奉命到鹽城清丈灶地(鹽戶燒鹽占用的土地),公務之餘,訪求當地文士談論掌故軼事,李詳與陳玉樹往見。蒯從目錄學、乾嘉學派學術淵源、唐宋詩文派別談到近二百年學術動態與社會風尚,李詳無不應對如流。論及揚州學派淵源時,蒯光典認為來自安徽包世臣。李詳則列舉事實,說明揚州學派自成體系:當盧雅雨(字見曾)任兩淮鹽運使時,惠棟館其家,戴震也時時往來其間。揚州學派的先驅者任大椿、王念孫皆戴震弟子,皖國大兩派皆對揚州學派有影響,但揚州學派的成就遠非皖吳所能限,包世臣更不足以語此。一席話,使蒯大為折服,當即面約李詳:「明年省試如不果願,請來我家,為我注《文心雕龍》。」 光緒二十七年李詳赴南京參加省試,未考取舉人,即如約到蒯家做塾師,教蒯的兩個兒子,開始了為期十年的南京生活時期。光緒三十二年蒯光典奉命出國任歐洲留學生監督,端方任兩江總督,創辦「江楚編譯官書局」,繆荃孫任總纂,聘李詳為幫總督纂,直至1909年。名為書局,實際上無書可纂。端方收藏的書畫和金石拓本很多,繆荃孫給他鑑定字畫,李詳與況周頤則分撰《陶齋藏石記》釋文。況為人尖刻,專揀拓本無首尾或漫漶不辨字跡的給李詳作釋文題記,藉以為難。但李詳對金石學、史籍、小學精研有素,雖花費不少精力,但並沒有被難住。晚年,他將《陶齋藏石記》中選了160餘篇自撰釋文集為一卷,並記始末於其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