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鼎元(1750年-1805年),字味堂,一字和叔,號墨莊,四川綿州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與兄弟李調元、李驥元同稱「綿州三李」。嘉慶五年(1800年)與趙文楷出使琉球,五月初一登舟,並作「航海詞」。官至兵部主事。著有《使琉球記》六卷、《再遊記》四卷[1]。
李鼎元的琉球書寫
李鼎元,嘉慶四年被冊封為使琉球副使,嘉慶五年(1800)出使琉球。這一次出使,文人友朋贈詩多達二千餘首,可謂當時文壇一大盛事。舒位記雲:「墨莊先輩曾繪《南台祖帳圖》,匯集四方士大夫贈詩,凡古今體二千餘首,裝成巨卷……」[1]李鼎元著《師竹齋集》十四卷,其中第十二卷至第十四卷,專以詩歌敘寫出使琉球整個過程中的所得。李鼎元並著《使琉球記》六卷,可與其琉球詩歌作一互證。現《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續編、三編》三套研究琉球的重要資料,分別收錄李鼎元的《琉球譯》、《使琉球記》及《師竹齋集》,足見李鼎元琉球書寫的重要性。一、篋中詩卷有奇觀———李鼎元的琉球詩李鼎元奉命出使琉球時,由北京出發,經今安徽、浙江、福建一帶,經東海、台灣海峽、那霸,到達琉球。路程遙遠,自然人文風光多樣,反映到詩歌中,自然也是繽紛旖旎,串聯起來,仿佛一部詩性小說。[2]
李鼎元研究綜述
李鼎元乾隆三十五年(1770)二十歲即舉於鄉,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十八歲登進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改授內閣中書,不久升宗人府主事。嘉慶四年(1799),充冊封琉球副使,欽賜正一品麟蟒服,出使琉球,回國後官至兵部主事,晚年遊歷兩淮時不幸染骨疾猝死他鄉。李鼎元乃清代乾嘉時期具有全國性影響的詩人,著有《師竹齋詩集》四十二卷、《使琉球記》十六卷、《球雅》(又名《琉球譯》)十九卷,存詩千餘首,還有一些書畫作品,泛傳宇內,價重雞林。與弟李驥元有「二難」之稱,其家族中李調元、李鼎元、李驥元皆以文名,史稱「綿州三李」。一、國內學者研究成果(一)清代詩壇同仁之評價李鼎元曾在嘉慶年間出使琉球,不僅在政界有重要影響,而且在詩歌創作中也取得較高成就,並得到同時代人的肯定和讚賞。單就其詩而言,徐世昌《晚晴簃詩匯》選輯清代詩人達六千一百餘家,詩歌達兩萬七千六百多首。[3]
詩詞
《晚興》
月破竹梢煙,階除疊玉錢。蟲聲依戶冷,鐙火向人煎。
心靜書多味,霜清菊正妍。忽聞賓雁過,秋士感華年。
《越州雜詩》
地僻幽情愜,江樓俯翠微。海雲連水立,山雨帶花飛。
嫩筍春林美,鰣魚夏日肥。樂游乘醉飽,夜夜月中歸。
坐客七人在,虛窗殘雪明。霜花貪燭影,風竹妒吟聲。
讀畫詩神躍,呼茶仆夢驚。文章有天趣,星斗正縱橫。
《中山雜詩 其一》
奧山及波上,遊覽最清奇。石罅潮聲透,松陰海氣移。
球官垂帶立,夷女戴筐馳。須鬢霜如此,來觀亦太痴。
《中山雜詩 其二》
古剎如亭小,禪堂即客堂。僧衣能斷俗,席地可無床。
供佛惟花蕊,烹茶半雪糖。此邦殊服食,何以慰愁腸。
《中山雜詩 其三》
幸有奇花木,能將遠客招。佛桑然似火,鐵樹挺於蕉。
野徑多叢竹,人家隔小橋。晝長無個事,步屟溷漁樵。
《中山雜詩 其四》
海氣入樓腥,停雲肯暫停。檐高惟聚雀,草茂只多螢。
書帙因風亂,詩腸對酒醒。那堪愁夜永,雷雨撼窗欞。
《秦中》
歷盡奇山到雍州,鳳凰聲出杜鵑收。中原霸業歸前漢,上古王風屬武周。
天險難依星北拱,地靈有恨水東流。潼關四扇堂堂在,為說興亡欲白頭。
《荊南懷古》
猿聲聽盡客如何,漫續《離騷》吊汨羅。至喜亭遙山瘴少,莫愁村近竹枝多。
由來冠蓋堪名里,信有銅鞮學唱歌。日暮漢皋驚歲晚,美人何處隔風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