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氏利什曼原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氏利什曼原蟲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內,常引起全身症狀,如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衄等。利什曼原蟲的生活史有前鞭毛體和無鞭毛體兩個時期。前者寄生於節肢動物的消化道內,後者寄生於哺乳類或爬行動物的細胞內,通過白蛉傳播。利什曼原蟲按其無鞭毛體寄生的脊椎動物宿主的不同分為兩大類,即爬行動物利什曼原蟲及哺乳動物利什曼原蟲。

簡介

當雌性白蛉叮刺病人或被感染的動物時,血液或皮膚內含無鞭毛體的巨噬細胞被吸入白蛉胃內,經24小時,無鞭毛體發育為早期前鞭毛體。此時蟲體呈卵圓形,部分蟲體的鞭毛已伸出體外。48小時後發育為短粗的前鞭毛體或梭形的前鞭毛體,鞭毛也由短變長。至第3~4天出現大量成熟前鞭毛體。前鞭毛體活動明顯加強,並以縱二分裂法繁殖。在數量急增的同時,蟲體逐漸向白蛉前胃、食道和咽部移動。第7天具感染力的前鞭毛體大量聚集在口腔及喙。當白蛉叮刺健康人時,前鞭毛體即隨白蛉唾液進入人體。

評價

進入人體或哺乳動物體內的前鞭毛體部分被多形核白細胞吞噬消滅,另一部分被巨噬細胞吞噬。體外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前鞭毛體侵入巨噬細胞並非原蟲主動侵入巨噬細胞,其侵入過程經歷了粘附與吞噬兩步。粘附的途徑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配體-受體結合途徑,另一種為前鞭毛體粘附的抗體和補體與巨噬細胞表面的Fc或C3b受體結合途徑。還有實驗表明,原蟲質膜中的分子量為63kDa的糖蛋白(GP63)能與巨噬細胞表面結合,通過受體介導的細胞內吞作用使前鞭毛體進入巨噬細胞。前鞭毛體附着巨噬細胞後,隨巨噬細胞的吞噬活動而進入細胞。前鞭毛體進入巨噬細胞後逐漸變圓,失去其鞭毛的體外部分,向無鞭毛體期轉化。此時巨噬細胞內形成納蟲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並與溶酶體融合,使蟲體處於溶酶體酶的包圍之中。由於原蟲表膜上存在的抗原糖蛋白可抗溶酶體所分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且其體表能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對抗巨噬細胞內的氧化代謝物,因此蟲體在納蟲空泡內不但可以存活,而且還能進行分裂繁殖,最終導致巨噬細胞破裂。游離的無鞭毛體又可被其它巨噬細胞吞噬,重複上述增殖過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