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升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升庵

 

 

 

楊慎

同義詞 楊升庵一般指楊慎(明代文學家、官員)[1] 楊慎(1488年12月8日 —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2]、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3]。 楊慎於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出居庸關時上疏抗諫。

明世宗繼位,復任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捲入「大禮議」事件,觸怒世宗,被杖責罷官,謫戍雲南永昌衛。

在滇南時,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

十二歲。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諡「文憲」。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其詩詞曲各體皆備,自有一定的風格。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風氣之外。而樂

府首倡《花間》,影響隆、萬以下風尚,同趨綺麗。

著作達四百餘種,涉及經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民族等,被後人輯為《升庵集》。

人物生平

楊慎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12月8日)。

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

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

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一歲的楊慎與雲南永昌張志淳之子張含訂為金石之交。楊慎此年已經開始創作近體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楊慎第一次出京,隨其父親楊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葉氏柩葬於新都城西門外祖塋。

楊慎還模仿名賢作《弔古戰場文》,叔父兵部侍郎楊廷儀見文中「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數語,不禁擊節稱讚。祖父楊春閱後建議楊慎擬作

賈誼的《過秦論》,楊慎第二天呈上一篇擬作,議論秦朝得到天下而很快迅速滅亡的教訓,與賈誼的很多觀點都相契合。

祖父楊春讀後又驚又喜,稱楊慎為楊家的賈誼。

弘治十四年(1501年)夏,父親楊廷和守喪期滿,楊慎隨父經漢中、西安、邯鄲等地入京,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馬嵬坡》等詩記錄這

些事情。同年秋天,楊慎跟隨進士魏浚學習,創作的《黃葉詩》轟動京師。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詩後大為讚賞,遂收楊慎為門生 ,

並稱楊慎為「小友」。 ,大學士李東陽又命楊慎仿作諸葛亮《出師表》和傅奕《請汰僧尼表》,李東陽閱覽後稱讚其韻味「不減唐宋詞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楊廷和與張元禎同主會試。楊慎在禮部考場侍奉楊廷和。時崔銑試卷在分考劉武臣簾下,疑其刻深,沒有被錄取。楊慎看到

了後十分喜歡崔銑奇雋的文字,向父親推薦。楊廷和便提拔崔銑為《詩經》魁。

崔銑知道了後用「小座主」稱呼楊慎,二人結為知己。

蟾宮折桂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秋,楊慎與同鄉士子馮馴、石天柱、夏邦謨、劉景宇、程啟充成立麗澤會,又與山東即墨的藍田和雲南永昌的張含結社唱和。

正德二年(1507年)春,楊慎第二次出京,與弟楊惇回到家鄉應試,按照慣例進入縣學,成為王穎斌所教授的弟子員。

八月,楊慎與弟楊惇同舉四川鄉試。四川提學劉丙批閱楊慎的試卷,稱讚他為罕見的奇才,說:「我不能像歐陽修一樣,但是我卻得到了蘇軾這樣的學

生。」當時評論的人都認為劉丙慧眼識人。

九月,發榜時,楊慎果然被點為鄉試第一。楊廷和不以科第中舉接連不斷為喜事,而是說:「讀書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齊家,乃是第一件事。」

正德三年(1508年),楊慎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

慎並沒有灰心失望。

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正德八年(1513年)正月,楊慎繼母喻夫人病逝於京師。二月七日,楊慎代父親楊廷和函致陝西巡撫藍章,稱楊慎將親自帶着喻氏的靈柩回到四川,請求

派遣人馬護送。

二月二十七日,楊慎第三次出京,與王安人扶繼母喻夫人的靈柩離開京師回到家鄉。楊慎一行人到達陝州(今三門峽市),巡撫藍章遣使者迎接。抵達西

安後,藍章又設館餞別楊慎。

楊慎離陝西後,於途中四月二十三日向巡撫藍章致函答謝。服喪完畢後,楊慎恢復翰林院修撰的職務。

坎坷政途

正德十二年(1517年),因明武宗不理朝政,喜歡到處巡遊。楊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責武宗「輕舉妄動,非事而游」,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

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楊慎無可奈何,只得稱病告假,辭官歸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後,授楊慎為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

嘉靖二年(1523年),楊慎參與纂修《武宗實錄》,充任纂修官。楊慎利用給世宗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繫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

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世宗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楊慎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講解《舜典》:「聖人設立贖罪

的法子,是用於不大的罪過的,是為了讓百姓自做新人。

如果是首惡或大奸,沒有可以用錢財贖免的道理。」世宗聽後很不高興,常常藉故停止講書。楊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雖胸懷壯

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

逆鱗遭貶

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

獻王朱祐杬),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楊廷和辭官歸里,大禮議的議論再度興起。六月,楊慎同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辭職,不願與張璁、桂萼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 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時,張璁斥責廷臣欺君,吏部尚書何孟春責難張璁,群情洶洶。 罷朝後,何孟春率百官力爭,楊慎激動地說:「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並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張翀等人在金水橋南,稱要共同抨擊不和張璁據理力爭的人。 何孟春、金獻民等人奔走相告,於是二百二十九人到左順門前候旨,從早上到中午都不退去。 世宗大怒,使用暴力鎮壓,將帶頭八人下詔獄。 楊慎和王元正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世宗便下令逮捕五品以下的官員如楊慎等一百三十四人入詔獄,加以廷杖。 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流離滇南

楊廷和在武宗駕崩、世宗未至時,曾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許多冒濫軍功的官員。 至楊慎被貶後,被裁撤的挾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機殺害楊慎。 楊慎知道後,一路小心防備,到臨清縣時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騎馬走了近萬里,非常疲憊,等抵達永昌衛時,險些無法病癒。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 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讚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斗雪開」的傲然風骨。在詠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占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是兩三個投閒置散的武官想要謀取利益而倡導的,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楊慎簪花

嘉靖五年(1526年),楊廷和患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楊廷和非常高興,病也就好了。楊廷和病癒後,楊慎又返回永昌。 聽說尋甸的安銓、武定的鳳朝文作亂,便率領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趕到木密所,與副使張峩用計擊破叛軍,平定叛亂。 嘉靖八年(1529年),楊廷和在新都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替他請命回鄉葬父,獲准後趕回新都治喪。 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禮科給事中顧存仁上疏,請求赦免楊慎等因議禮被貶謫戍邊的大臣。世宗厭惡他,下令將他廷杖六十下,並貶其為庶民。 冬天,楊慎與安磐、余承勛、楊仲瓊游峨眉、嘉州、洪雅、夾江諸處,楊慎有《歸雲閣》等詩記錄,又在峨眉山撰書《峨眉山寺聯》、在洪雅瓦屋山題書「與造物游」四個大字。 世宗因大禮議的緣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世宗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 整個世宗朝一共有六次大赦,楊慎最終還是沒能回到家鄉,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慎在黔國公沐朝弼的幫助下,舉家遷往四川,寄寓江陽(瀘州)。但因被人檢舉揭發,楊慎又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被巡撫派四名指揮押回永昌。

終不得歸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1559年8月8日),楊慎在昆明病逝,時年七十二歲。 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勉勵後人。 楊慎去世後,沐朝弼等人前往弔祭,當時巡撫雲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為其殯殮入棺,還葬故鄉新都。 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楊慎附葬於楊廷和墓旁。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追贈楊慎為光祿寺少卿。 明熹宗天啟(1621年—1627年)年間,楊慎被追諡『文憲「。  [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