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反氣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極地反氣旋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極地反氣旋(polar anticyclone)也稱極地高壓。極區及其附近地區移動緩慢的冷性高壓。它是極地下墊面長期輻射冷卻所形成的。在北半球,暖季多形成於北極地區,冷季多形成於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地區。極地反氣旋只出現在對流層下部,其垂直厚度僅可高達對流層中部。根據靜力學關係,其強度隨高度而減弱,到對流層中部以上,則轉為極地氣旋。
氣流由極地向四周輻散,範圍冬季擴展,夏季縮小,邊緣部分與西風帶氣流交綏,有鋒面和氣旋活動,其內部則天氣單一。
由於在反氣旋中心是下沉氣流,不利於雲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氣旋控制下的天氣一般是晴朗無雲。若是在夏季,則天氣炎熱而乾燥。
極地高壓下的地表溫度為全球最低,全年每月均溫都在冰點以下,降水也不多,形成寒漠.極地高壓只出現在對流層下部,其垂直厚度僅可高達對流層中部.根據靜力學關係,其強度隨高度而減弱,到對流層中部以上,則轉為極地氣旋。在北半球,極地高壓暖季多形成於北極地區,冷季多形成於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地區.西伯利亞高壓,冬季位於西伯利亞、蒙古地區的大範圍高氣壓(氣旋)中心,是典型的大陸氣團,由于海陸熱力性質不同,大陸降溫快,海洋降溫慢。
亞洲是世界最大的洲,大陸性氣候明顯,亞洲東部又緊鄰太平洋,氣流自太平洋流向歐亞大陸,在西伯利亞地區形成高壓區。西伯利亞高壓是四個北半球主要的季節性大氣活動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強烈地影響着亞洲東部地區,使得該地區冬季比同緯度地區更冷。北美高壓是在北美大陸上形成的一個冬季出現、夏季消失的季節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因冬季大陸氣溫比同緯度的海洋要低,故在大陸上形成冷高壓.北美高壓強度比亞洲高壓要弱,中心氣壓值約為1027hPa.冬季在其控制下的天氣晴朗而寒冷,強烈的高壓南下時便形成美國的寒潮.其中心位置在加拿大和美國西北部,故又稱加拿大高壓。
參考文獻
- ↑ 漢語是什麼語言,其本質是什麼?,搜狐,2020-10-19
- ↑ 精美絕倫的藝術瑪雅文字,搜狐,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