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孕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孕昌(1595~1657年),又名允昌、胤昌,字為磐,號素庵,泉州浮橋人,明朝理學名儒、天啟進士。他所創辦的「在茲社」(即笋堤社的前身),與莆田「金石社」、漳州「榕檀」、泉州「恥躬社」、「不二精舍」、「升文社」等著名學社並駕齊驅,影響閩南理學發展。
經歷
理學家學淵源,曾祖父是林福,喜好窮究《易》理,師從於大儒蔡清,後來林福曾教導過蔡克廉、王慎中、惟中、俞大猷[1],而其兒子林雲龍、孫子林光肇也都繼承了家傳理學。
林孕昌出生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天啟二年(1622年)中了進士,之後由南京戶部廣東司主事擢升至南兵部職方司,天啟五年(1625年)返鄉省親,因見當時吏治腐敗,打算在家鄉終養父母,朝廷屢次催促、不肯赴任,9月時原擬調他去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逢祖母病逝,在家守制,三年服除遂返京。崇禎元年(1628年)林孕昌補北吏部稽勛司郎中,先後調任北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選司主事、文選司員外郎,任內清廉,曾被稱讚:「執法如山,真是吏從水上立;居心似水,果然人在鏡中行」[2]。
崇禎四年至崇禎五年(1631-1632年)間,再升稽勛清吏司郎中,給假省親,他在筍江畔建「在茲堂」,在清源山南台建「綸恩」、「雷薦」二亭,又重辟西洞天唐代林藻、林蘊讀書處,隔年與黃文炤一同在茲堂開始講學[2],並在泉州奉聖鋪建宅第,取名「棲綠園」。崇禎九年(1636年),時任詹事府少詹事的黃道周經過泉州,與曾櫻、巡道陸卿正一起到一峰書院聽林孕昌講學,便力促林孕昌、黃文炤組建{筍}-堤社,後來連同蔣德璟、黃景昉,泉南理學交流於此時,蔚為盛況[3]。
崇禎十年(1637年),在家起補北吏部驗封司郎中;崇禎十一年春,入都赴任;崇禎十二年,擢北吏部文選郎中;但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林孕昌就因忤逆權臣楊嗣昌被下獄、削籍為民[2]。
回到泉州後,他繼續{筍}-堤社的講學活動,培養出兩解元:蔡高標、何承都,以及十進士。晚年明朝政府、南明政府曾三次徵用他,都被他拒絕了;到了清順治十年(1653年),亦有官員薦他入朝,再次遭拒,他潛心遊山玩水,在清源山上留下不少石刻。清順治三年(1646年)11月,清兵攻陷泉州,林孕昌至廬墓雁山避兵;順治四年秋,鄭成功軍隊攻泉,他又寓居崇福寺33天;順治十四年(1657年),林孕昌在家逝世,享年63歲。順治十六年,被奉祀於「晉江學左之旦氣堂」[3]。
作品
著有《春秋總論》《易史象解》《在茲堂會語》《問問錄》《{筍}-堤集》《泉州小志》《續小學》《經史耨義》等書。2013年,泉州文庫校點出版了《素庵先生棲綠堂經史耨義》一書,此即林孕昌所撰、門人張拱辰等輯之《經史耨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