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梁祝傳說 |
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是一側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中國古代民間傳說。
常有人把《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稱作"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梁祝傳說
批准時間:2006年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編號:Ⅰ-7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河南省
主要內容
梁祝是一個美麗、淒婉、動人的故事,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蹟可供佐證。一般認為它形成於東晉,梁祝髮源於何處歷史以來一直存有爭議,比較著名的說法有:汝南縣馬鄉鎮、山東省濟寧市馬坡鄉、江蘇宜興、浙江寧波等,其中,汝南縣馬鄉鎮二人的墓地遺址位於古京漢官道兩旁,至今尚存遺蹟,濟寧市二人墓地位於馬坡鄉馬坡村,唐代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微山縣)馬坡有梁祝合葬墓,並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現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所立墓碑於2003年出土,在極短時間內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國內外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與高度重視,此外,全國其他地方也有梁祝墓地遺蹟存留。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梁祝傳說記載的最早文獻,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
傳承現狀
梁祝傳說形成與發展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為東晉至唐,是傳說形成期,主要表現為口頭傳說,主要在會稽(今紹興)、上虞一帶流傳。 2、第二階段為宋至民國初年,是傳說的發展期,傳播形式有早期的口頭傳播,轉變發展成為文字記載和文學作品傳播,流傳地域也躍出會稽一帶中心區域,輻射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並流入日本、朝鮮、越南等東北亞、東南亞地區。 3、第三階段民國晚期至當代,是傳說的成熟期。就傳說的內容看,這一階段淘汰了故事中"陰府告狀",梁祝還魂團圓等情節,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內容,強化了愛情悲劇主題,突出地表現了民間反封建的民主意識,重新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故事情節結構。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杭州市文化館、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寧波梁祝文化園管理有限公司、汝南縣文化館、紹興市上虞區文化館(區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宜興市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會獲得"梁祝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說特點
梁祝傳說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風楊柳,纏綿悱惻,這種柔美的藝術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審美心理特點,也顯示出梁祝傳說產生的地域環境特色;奇麗的情節結構體現了人類對於愛情的忠貞精神;梁祝傳說在流傳過程中被鼓詞、故事、歌謠、傳奇、木魚書、戲劇、曲藝、音樂等藝術形式接受,從而使梁祝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藝術,並形成了龐大獨特的梁祝文化。
浙江杭州民間也流傳着一句俗語:"若要夫妻同到老,雙照井中照一照。"雙照井是位於杭州草橋門外海潮寺內的一口古井,民間傳說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時,祝英台曾用腳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並用"古井喜逢春,兄弟雙照影。一男並一女,和合天配成"啟發梁山伯,但梁山伯沒有領悟。因為梁山伯和祝英台雙雙在此照過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常常會隱現出一對青年男女的身影。海潮寺因為有了雙照井,香火更旺。 每年正月初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海潮寺燒香,都要到雙照寺來照一照。人 們說,老年夫妻照一照,會越活越年輕;青年男女照一照,會夫妻和睦,白頭到老。
傳承意義
梁祝傳說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經指出,它不僅寫出了悲劇,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來,梁祝傳說以提倡求知、崇尚愛情、歌頌生命生生不息的鮮明主題深深打動着人們的心靈,以曲折動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結構而受到民眾的廣泛喜愛。梁祝傳說和以梁祝傳說為內容的其他藝術形式所展現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中國民間文學藝術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傳說自1600年前的晉代形成以來,主要流傳於寧波、上虞、杭州、宜興、濟寧、汝南等地,並向中國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流傳輻射。
在流傳的過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斷豐富發展傳說的內容,甚至還興建了眾多以梁祝傳說為主題的墓碑和廟宇等建築。此外,梁祝傳說還流傳到朝鮮、越南、緬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其影響之大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實屬罕見。 人們用豐富多彩的文藝樣式來表現這個美麗動聽的故事,僅戲曲劇種就有30餘種、曲藝20餘種,更有上百首歌謠、幾十種工藝品,以及電影和電視作品。 [1]同其他口頭文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近20年來,由於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影響,以口頭傳承為主的梁祝傳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原有的口頭傳承人相繼去世,年輕一代不願接續,傳承面臨着斷代的危險,梁祝傳說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傳說的傳承者、說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於梁祝傳說,故而急需搶救和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這一優秀的文化傳統得以綿延。
衍生作品
據梁祝傳說改編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鋼琴協奏曲《梁祝》、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學、婚戀的獨特風尚,構成了龐大的梁祝文化系統。
參考文獻
- ↑ 梁祝傳說、寧波走書等非遺項目寫入條例,瀟湘晨報,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