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梵淨山(Mount Fanjing),得名於「梵天淨土」, 別名:三山谷,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西南部)3縣交界(電話區號 0856),地處北緯27°49′50″—28°1′30″,東經 108°45′55″—108°48′30″,位處海拔最高峰2572米。靠近印江縣城、江口縣東南部、松桃縣西南部。系武陵山脈主峰,是中國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位於銅仁地區中部。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梵淨山總面積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25800平方千米,緩衝區2800平方千米,試驗區13300平方千米。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黔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95%,有植物2000餘種,國家保護植物31種,動物801種,國家保護動物19種,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
梵淨山於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2008年6月30日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同時也是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
梵淨山位於中國貴州銅仁市的印江自治縣、江口縣、松桃自治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風景美麗自然,進入山區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觀,是旅遊不可多得的一個地方[2]。
梵淨山,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總面積567平方公里。 梵淨山,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嶽地貌景觀。典籍上考證,梵淨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後稱「梵淨山」,「梵淨」乃「佛教淨界」。梵淨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梵淨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梵淨山植物類型多樣, 森林是梵淨山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資源是其生物資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者,又是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樞紐;同時因其特殊的層次結構,形成了動物、微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地。除此之外,梵淨山尚有眾多低等動物、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研究還未涉及。
目錄
歷史沿革
梵淨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明隆慶年間至明萬曆中葉(1567年~1588年),明政府鎮壓梵淨山以東的「臘爾山苗族大起義」後,在該地區開始修建「南方長城」,並對被破壞的梵淨山佛教進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馬古寺外,另據(道光)《印江縣誌》載,又新建孝慈寺、天慶寺、天池寺;此外還修復了梵淨山老金頂的金頂古茶殿,以及新金頂的釋迦殿、彌勒殿等,同時拓寬天池寺——薄刀嶺——剪刀峽——金頂古茶殿——新金頂釋迦殿、彌勒殿的西朝山大道。明萬曆元年(1573年),金頂《院道碑》詳細記載印江知縣雷學皋重建情況。
寺廟中間,僅連着一座天橋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貴州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禍及梵淨。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梵淨高僧妙玄和尚奏請明神宗重建梵淨。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釋迦殿、通明殿等,《敕賜碑》立於通明殿旁,成為梵淨山「鎮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淨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腳庵,環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產,招納僧戶,修藏經塔。梵淨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內,香火盛極一時。
明萬曆(1563年~1620年)、清康熙年間(1654年~1722年),兩次敕封梵淨山,要求官府保護梵淨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
清康熙年間(1654年~1722年),梵淨山重新敕封並重建,皇庵天池寺被敕名為「護國寺」,成為梵淨山最大寺廟。梵淨山佛教重新鼎盛,與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雞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勢。
康乾之世,梵淨山除擴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將「六大腳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腳庵」。
嘉慶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領石柳鄧與湘西吳八月進行「乾嘉起義」,石柳鄧死後,義軍餘部在梵淨山地區堅持達12年之久。道光年間,梵淨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為天恩寺(1822年),改通明殿為報恩寺(1832年)。又擴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頂彌勒、觀音銅佛像等。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爆發「咸同大起義」,銅仁「紅號軍」首領趙子隆在梵淨山三角莊建立根據地。光緒元年(1875年),太平天國軍餘部劉勝扮清軍,持槍入山,趕殺僧尼,四處劫掠。光緒五年(1880年),梵淨山環山五屬團練合編為「松桃協左營練軍」,新任貴州巡撫岑毓英親往率軍督剿劉勝,次年(1881年)肅清劉勝。鎮壓「紅號軍」及劉勝後,梵淨山遭到嚴重破壞,滿目瘡痍。為加強防範,巡撫岑毓英奏請於皇庵護國寺建「都司衙門」,稱「護國營署」,對梵淨山實行長達30年的軍管。「兩縣一都司」的設立與調整,有效防止禍亂再起,保證了梵淨山正常的朝拜活動。
光緒六年(1881年)起,在嚴密軍管下,岑毓英令隆參和尚主持重建梵淨。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寺內供奉雲貴總督岑毓英「長生福祿牌位」一方。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前後,梵淨山第五次重建結束。
地理位置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三縣邊境,方圓達六、七百里,其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米,新金頂(新山)2336 米。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對高度達二千米),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亘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
自然氣候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顯的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特徵。本區為多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古老、孑遺種多,植被類型多樣,垂直帶譜明顯,為我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內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等14種,並為黔金絲猴的唯一分布區。 梵淨山不僅是珍貴的生物資源庫,也是我國歷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歷史遺蹟保存較多。
梵淨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不乾燥,四季無風沙,年平均氣溫15.3℃。其中,最熱的七月下旬,平均氣溫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氣溫是4.6℃。降水季節都集中在5-10月份,遊客若在此時出遊,梵淨山上氣候多變,應帶上雨傘和較厚的衣裳。
山名沿革
梵淨山是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梵淨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當時,唐政府已在梵淨山西麓設立「思邛縣」(唐開元四年<716年>設,今貴州印江縣)。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因唐「思邛縣」而得名,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
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又因金頂孤峰突起,形如飯甑,故稱「飯甑山」。又因明代該山佛教興盛,寺剎林立,為梵天淨土,故名「梵淨山」,俗稱「大佛山」、「大靈山」。
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月鏡山」(陳鼎《黔遊記》,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頂超然卓立,故又稱「卓山」。(康熙年)《貴州通志》云:「梵淨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跡……黔中勝概,無逾於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通用「梵淨山」,而「飯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傳於民間。
旅遊景區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生物圈成員、亞熱帶最完整的生物體系,棲息着黔金絲猴、珙桐、紫薇等珍稀動植物;是黃河以南地區10多億年古老的地質台地;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佛教聖地、全國五大佛教名山之彌勒菩薩道場。
棉絮嶺
西上梵淨山的汽車終點站、西線徒步起點,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頂、老金頂、鳳凰山一覽無餘。
在此可以看到梵淨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淨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賜敕碑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蹟、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淨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湧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雲金頂
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雲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雲金頂,諧「鴻運金頂」。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
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觀音洞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並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黔山第一石
西線上梵淨山,到達山頂草甸層後,立于山頭的一尊奇石,像讚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據說清朝大書法家嚴寅亮(書寫頤和園匾額)書寫「黔山第一」也來自它的靈感[3]!
萬米睡佛
萬米睡佛,仰臥在梵淨山頂,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千百年來,各地百姓把梵淨山當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
彌勒佛殿
彌勒殿始建於火牛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由大禪師仁欽宗哲主持修建,為塔爾寺最早的正式佛殿,該殿是座兩層歇山頂漢宮殿式建築,高13米左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5間,進深5間,面積為c。15根藏式八欏柱承飛檐,起斗拱,精雕細刻,着彩飾花,粉金繡文,形成迴廊殿,間豎嘛呢經輪8對,隨信徒轉動,吱吱作響。
美食
梵淨山茶葉
梵淨山貢茶(源於「團龍貢茶」)以團龍村(梵淨山西麓)海拔1300~1500米之間的茶葉為原料,採用獨特的技術製成、具「色澤隱翠,湯色內綠明亮,香高滋味濃純鮮爽,略帶茶香」的特點,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梵淨山貢茶色澤油亮,茸毛多,氨基酸、蛋白質和寧酸的含量較高,同時富含人體必須的硒、鋅等微量元素,營養豐富,滋味鮮醇,清香持久,具有清熱解毒、降脂減肥、防癌抗衰老等功效[4]。
江口豆腐乾
豆腐乾是梵淨山腳下的江江口縣人民的傳統食品之一,色香味別具一格,製作獨特。其製作過程一般要經過泡豆、磨漿、濾漿、煮漿、點漿、上箱、過鹵、切塊、上扦、晾乾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產品,用棕葉每百穿成一串。江口豆腐乾之所以有獨特的風味,主要是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選用純淨的井水;二是不揭豆油皮,以保留其精華;三是在上扦時,首先一小塊的把它移放在類似斗笠的竹簞上,晾乾八成左右,再曬乾或烤乾,使其不起泡,也沒有糊鍋巴,而形成干硬、發黃、透明的方塊。江口的豆腐乾,吃法多樣。可直接用來下酒,細嚼慢咽,香韌可口;用油炸酥,味似響皮而更加酥脆;如用水發脹切成細絲炒肉,則形似墨魚絲而別有風味。因而多年來,豆腐乾一直是江口人民喜愛和饋贈新友的上乘佳品。
獼猴桃
獼猴桃被譽為「水果之王」,富含維生素C和多種營成份。梵淨山獼猴桃未受任何空氣和土壤污染,個頭和含水量適中,口感特好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世界最大彌勒金佛供奉梵淨山。梵淨山是西南地區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傳入梵淨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縣興建了貴州省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縣城郊)。(道光)《印江縣誌》云:「西岩寺……宋時建。」《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縣西五里,宋時建。」《貴州名勝古蹟概說》云:「西岩有寺,宋跡也。」西岩寺建於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歷代多次重修,後毀於「文革」,是貴州境內一座有1000年歷史的古寺,實為梵淨山佛教的祖庭。
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於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後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台,一名說法台。這組建築地處梵淨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雲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牆,全部建築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代,二十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碑石和摩崖
「敕賜重建梵淨山金頂序」碑位於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台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5]。
梵淨山敕賜碑
《敕賜碑》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朝萬曆帝賜封建立,位於梵淨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淨山的千古絕唱。
碑文全文如下:
敕 賜
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
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故東岱、西華、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禪之所;而玄寺、緇廬、青鴛、白馬,皆佛子接引之區。水上聞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飛賜,因開潛麓化城。山以仙名,地關人傑。竊見梵淨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仙洞靈台,咸棋布而盧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之桂鶴;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之鳴雞。獨紅雲金頂為最奇,宜白蓮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漲,洪溢江源;日轉雙巒萬壑陰,崇(……)。翻經台下,時看百鳥銜花;選佛場中,更有觴安寄!寧惟遊人斷白苧之響;抑且景物負赤誠之霞。而請曰肆今宇內提衡方岳者,僉謂兩間之巨鎮,所以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無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為譯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為蚴鷚。虬螭結蟠,林木郁蒼;劍氣橫天,仙梯接斗。疊經台,煉丹台,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四時有不謝之花,縭縭然篷萊三島;八節有長生之景,炳炳兮閬苑瑤池。霞光萬道籠金鼎,普天聖真如雲集;紫輝千丈罩玉門,率土明神似雨臨。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說,尤見此山之廣大;寶藏興,貨財殖,囊括天地之萬有以為儲。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進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岩岩以惡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率蒙善報。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乎!蓋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叵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諸侯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於斯凝神,於斯蛻穎,他如仙跡所遺,標題所載,種種燦著以殫述。既自播亂之後,傳聞四方,往來朝睹人希,非復舊盛,倘變佛老運數之厄使然!第此山之靈異,千載一日也。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嶽之顯爽,多自修培。幸際仁明在位,澤遍八方,恩施還定,百神是依,千載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們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蒙欽命撫按、道府各衙門作興允議,然而山連四府,當與國運俱隆。玉簡金書,佇見與人又並爛山靈。謹序,賜進士第北京戶部郎中李之彥謹題。
太后娘娘李應天府太師常樂
太監王。國子監林,禮部尚書張,戶部郎中李,欽差巡撫貴州重門張、×、巡按監察御史楊,欽差總鎮都督×、×,貴州布政司謝,欽差出巡撫苗道×、劉,銅仁府知府陳、陳,推官張,思州府知府趙,石阡府知府魯,思南府知府舒、張,坐營司周,欽差平頭守備劉,印江守備趙,印江知縣鄭,銅仁知縣丘。應天府居士朱,同錄陳氏男,孟林江氏。
鄉官:任、周、羅、田、楊。
朗溪司任、田,提溪司楊、張,烏羅司楊,平頭司田,省溪司楊。
賜進士鄉官:喻、肖、徐,舉人:田、魯、姚、楊、陳,
生員:周一登,錢正陽,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 法徒:真清、圓容、圓真、圓普,圓洪、圓顯、圓賢、圓冰、圓名、圓清、圓聖、圓 、圓庭、圓惠、圓觀、圓霞、圓滿、圓德、圓坤、圓宗、圓善、如清、如會、真祥、圓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圓通、海聰、圓盟、法空、圓成、明進。大明萬曆戊午歲仲春吉旦
諸天燭:一藏
金剛尊經:一藏
各方們道、各府官長、各司土官、各洞裡老、平民人等:一切諸人,起盡不善,壞吾此山,領受此願,犯者即還。
承恩寺常住田米二擔,地田楊用勝己、楊勝杖。
天慶寺
朝天寺常住田七斗
天林寺常住田八斗
天池寺
東南至平、省司
東至烏羅司為界
西至提溪司為界
北至朗溪司為界
信善:文理通,劉可富
頭目:楊光國,王界臣、王海雲,平頭把總譚,界牌把總劉,忠進把總王,凱文把總田,滑石把總吳。
石匠:僧真香、胡貴
註:《敕賜碑》位於梵淨山老金頂山腳,邊上建有「蘑菇石旅遊接待站」,此處海拔2270米。
橋
天橋架於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凌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
洞穴
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牆,有岩漿泉水湧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里,為一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經石。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稱一絕。
雲海波濤
從金頂遠望,白雲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云:「轉眼風雲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佛光幻影
每逢雨後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在與太陽相對的雲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紅葉。梵淨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輪番開放,遊人如置身於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
梵淨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於現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態並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旅遊指南
門票
2018年9月20日,貴州省發改委發布了《關於降低部分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通知》。自2018年10月1日
起,梵淨山風景名勝區旺季門票價格由110元/人降為100元/人。
門票價格
1.梵淨山門票定價:
旺季成人110元/人;半票55元/人
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票價:成人90元/人;半票45元/人
2.往返觀光車票價(單程減半):成人20元/人
3.索道票價:成人往返160元/人;成人單程上90元/人;成人單程下90元/人
優惠條件
1.門票免票範圍:現役軍人(憑軍官證、士兵證等有效證件);殘疾人(憑殘疾證等有效證件);高齡老人(年齡在70周歲以上的老人,憑老年證、身份證等有效證件);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身高1.1米以下兒童。
2.門票半價範圍:學生(在讀大、中專院校本、專科學生憑學生證等有效證件);老人(年齡60至69周歲的老人,憑老年證、身份證等有效證件);14周歲-18周歲未成年人(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
3.觀光車免票範圍:身高1.1米以下的兒童免票,但須監護人陪同。
4.觀光車半價範圍:身高在1.1-1.4米之間的兒童。
5.索道票優惠:身高1.1米以下的兒童免票,但須監護人陪同。(江口方向有索道,印江方向暫無索道待建中)。
開放時間
遊客入園後須乘坐觀光車到達索道下站, 14點以前可選擇從索道下站步行上山(行程約4小時左右),為了保障遊客的安全14點以後登山步道禁止通行,15點停售當日票。日常開放時間:旺季(3 月1 日至11 月30 日)8:00—19:00;淡季(12 月1 日至次年2 月28 日)8:00—18:00。
交通
武陵山脈之巔、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級保護區梵淨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地區,梵淨山山門距銅仁市80公里,距省會貴陽460公里。銅仁地區的交通近幾年來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到梵淨山旅遊,可以選擇坐飛機到達銅仁大興機場、火車到達銅仁火車站以及汽車到達銅仁客車站,之後再從銅仁轉車到達梵淨山。
視頻
梵淨山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貴州省梵淨山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網易新聞 2018-7-2
- ↑ 梵淨山「蘑菇石」地質成因探究,行知部落 2019-12-19
- ↑ 黔山第一石,銅仁第一網絡交流平台
- ↑ 貴州梵淨山貢茶,雲遊網 2019-12-4
- ↑ 梵淨山旅遊攻略,搜狐旅遊 20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