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吳茱萸(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吳茱萸(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

是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葉有小葉5-11片,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果序寬(3-)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秦嶺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見有自然分布,曾引進栽培,均生長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生長於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

嫩果經泡製涼干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中藥植物。

吳茱萸(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吳茱萸
  • 拉丁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
  • 別 名: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芸香目
  • 亞 目:芸香亞目
  • 科 :芸香科
  • 亞 科:芸香亞科
  • 屬 :吳茱萸屬
  • 種 :吳茱萸
  • 命名者及年代:(A. Jussieu) T. G. Hartley,1981
  • 同義學名: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植物學史

別稱來源

分布廣,適應性強,其器官形態變異頗大,因產地不同而變種多,商品名也不少。所謂「杜吳萸」,其主產區在浙江省縉雲、麗水、永泰、昌化等一帶;所謂「常德吳萸」,其主產區在湖南西部與貴州東北部各地,因產品歷來運集於常德而得名:稱為「川吳萸」的產區是四川和貴州部分地區;稱為「廣西吳萸」的產區是廣西與其鄰接的貴州部分地區的產品。

形態特徵

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葉有小葉5-11片,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邊全緣或淺波浪狀,小葉兩面及葉軸被長柔毛,毛密如氈狀,或僅中脈兩側被短毛,油點大且多。

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絲均被白色長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短線狀或兼有細小的不育花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長毛。果序寬(3-)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8-11月。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育苗繁殖地宜選土質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地,深翻曝曬幾天後,再碎土耙平,做成寬1-1.3米的畦,畦面按15厘米的行距開溝,作苗床用。

移栽定植

吳茱萸育苗第2年就可移栽。時間宜在3-4月初或11-12月間進行。按株行距2.5-3米開穴。穴寬0.5-0.7米,穴深約0.5米。穴內施腐熟人糞尿和土雜肥,並加入少量磷、鉀肥。每穴定植一苗,裁後覆土到穴深一半時,將茁緩緩向上提一下,使苗根理直舒展,而後覆土踏實澆水。

田間管理

施肥:定植後到成活前,必須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成活後,一般不需澆水,但要及時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早春芽萌發前,施1次人糞尿,數量視植株大小而定。2-3年的小樹,每株用肥5千克左右;10年以上的大樹,每株10-15千克。開花前再施肥1次,每株婀土雜肥10-40千克,以促進多孕臂。開花後增施一次磷鉀肥,每株施過磷酸鈣1-2千克,再撒草木灰1.5-2.5千克,有利於果實增大飽滿,並可減少落果,提高產量。秋末冬初,再施過冬肥,每株施廄肥、焦泥灰或垃圾18-20千克,並培土予植株基部,以利保暖防凍。

整枝:冬季落葉後到翌春發芽前,進行適當修剪。幼樹在離地1-1.3米高處,剪去頂心,促使分枝。老樹適當剪去過密或重疊枝條,保留健壯、芽胞肥大的枝條。同時剪去有病蟲害的枝條,並將病枝集中燒毀。

間作:成片種植吳茱萸,前幾年植株矮小,株間空地多。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可在林地套種落花生、大豆、番薯等作物。

更新:健壯的吳茱萸植株可連續結果20-30年。但植株生長到後期,長勢逐漸衰弱,結果減少,產量下降。樹幹本身也往往被蟲蛀空,容易折斷、桔死。此時,老樹根際已抽生不少幼株,故可砍去老樹幹,保留一棵健壯幼株,使之長成新的植株。

採收加工

吳茱萸移栽後2-3年開始開花結果,5-6年大量結果,健壯植株可連續結果20-30年。採收時間因品種而異,約7月上旬到8月上旬,當果實由綠轉為橙黃色時就可採收。選晴天上午有露水時,將吳茱萸果穗成串剪下,注意不要折斷果枝,以免影響來年開花結果。三年生樹,每株大約可收鮮果2-5千克,6-7年生樹可收10-15千克。

摘下的果實,放陽光下曝曬,並經常翻動,晚上收回攤開,忌堆積。連曬7-8天即可全乾。也可用60℃以下低溫烘乾。干後用手搓揉,使果實與果柄分離,然後篩去果柄、雜質即成。一般每2-3千克鮮果可得干品1千克。商品質量以乾燥、飽滿、堅實、無梗、無雜質而香氣濃郁者為佳。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嫩果經泡製涼干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中藥植物。其果早於西漢時已作藥用,長沙市馬王堆軟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吳萸治𤶞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與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藥顯系與今所稱之吳茱萸為同物。

經典中藥之吳茱萸是採收其嫩果,用鹽水漂洗或以醋炒,干後入藥。或有用蜜炙甘草炮製。晉、唐以下各家本草如《神農本草》《新修本草》《大觀本草》《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以至《齊民要術》等均有載錄。其藥效與用治經李時珍保留並發揮了陶弘景《名醫別錄》中的敘述,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有詳敘。

據用動物試驗,查知吳茱萸所含生物中有生理效應的大抵有:

  • ①synphirine,屬腎上腺素類藥物,為口服抑交感神經藥之來源,其功能是弛緩腸胃的蠕動,通常用治腸胃病之嘔吐,脹滿,積食等症,故可解釋吳茱萸有止嘔吐及止痢等作用;
  • ②N, N-dimethyl-5-methoxytryptamine,有使大白鼠子宮收縮功能,中醫用吳茱萸治頭風作痛偏頭痛及嘔吐、瀉痢等,此成分亦起作用;
  • ③dehydroevodiamine,為強效縮宮劑,其作用是引起子宮組織產生前列腺素,從而引致子宮收縮,故中藥昊茱萸亦用作催產劑;
  • ④higenamine,其藥理作用為強心、擴張血管、舒張平滑肌、升血糖、促進脂肪代謝等。

[1]

化學成分

全株含揮髮油,主要是吳萸烯evodene,是植株各部有特殊腥臭氣味的主要成分,其次是吳萸內脂(evodin)、羅勒烯(ocimene)等;果含苦味物質:rutaevin、limonin、evodol、evogin、evodinone等及gushuyic等脂肪酸。吳茱萸嫩果已知有12種生物鹼,其嫩葉另含2種,其中以furoquinolines、quinolines、acridones及indolopyridoquinazolines4類為主。種子含脂肪油28-32%。

吳茱萸的功效與作用 吳茱萸怎麼辨別?

吳茱萸是茱萸的一種,因為他在古代時生長在當時的無果而得名,這種植物的成熟果實可供人類食用也能入藥,是一種能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中藥材,下面是對吳茱萸功效與作用的詳細介紹,能讓大家對他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會讓大家近一步了解無主語應該怎麼辨別。

1、溫補腎陽

吳茱萸是一種能入腎經的中藥材,它能提高人類腎功能,能溫補腎陽,對人類經常出現的腎陽虛和因腎氣不足導致的陽痿早泄都有明顯治療作用,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把吳茱萸與五味子還有補骨脂等中藥材搭配在一起煎湯服用。

2、疏肝理氣

疏肝理氣也是吳茱萸的重要功效之一,它能去除身體內的寒氣,並具有明顯的解郁作用,對人類因肝氣不舒導致的心煩腹脹以及反胃吐酸等多種不良症狀都有一定緩解作用。無助於還能加快人體內氣血循環,能防止人體因氣血阻滯而出現病變。

3、鎮靜安神

吳茱萸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鹼,它入藥後能直接作用於人類的神經,可提高中樞神經功能,並能鎮靜安神,對人類經常出現的神經衰弱和失眠健忘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吳茱萸還能抑制人類體溫升高,它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人們在出現發燒以後及時服用吳茱萸還能讓體溫慢慢恢復正常。 [2]

吳茱萸怎麼辨別

辨別吳茱萸是只要掌握它的外觀特點就能輕鬆辨別它的真假,那些質量好的真的吳茱萸外觀多成無棱狀的扁球形,直徑在2~5毫米之間,表面為綠色或綠褐色,有自然香氣,而且放到嘴裡品嘗時有濃郁的苦辣味存在。

《中國藥典》:吳茱萸

拼音注音:Wú Zhū Yú

別名: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臭泡子

英文名:FRUCTUS EVODIAE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性狀: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炮製:吳茱萸:除去雜質。

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淨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干,取出,曬乾。每1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

鑑別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 2~6 細胞,長 140~350 μm,壁疣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腺毛頭部 7~14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 2~5 細胞。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25μm;偶有方晶。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鹽酸溶液(1→100)10ml,用力振搖數分鐘,濾過。取濾液2ml ,加碘化汞鉀試液 1滴,振搖後,生成黃白色沉澱;另取濾液 1ml,緩緩加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 2ml,置水浴上加熱,兩液接界處生成紅褐色環。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水-四氫呋喃-乙酸(51:48:1:0.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5nm。理論板數按吳茱萸胺峰計算應不低於7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吳茱萸胺、吳茱萸次鹼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分別製成每1ml各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13g,精密稱定,加入甲醇80ml,加熱回流5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適量,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吳茱萸胺(C19H17N3O)和吳茱萸次鹼(C18H13N3O)的總量不得少於0.20%。 [3]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

歸經:歸肝、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用法用量:1.5~4.5g;外用適量。

摘錄 《中國藥典》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小兒口舌生瘡的良方——吳茱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