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槐蔭記》,川劇《槐蔭記》高腔傳統戲大幕。
劇目介紹
胡裕華、李世仁、張衡、許音遂(執筆)根據同名傳統本及有關資料改編
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姬,不甘天上寂寞,嚮往人間風光,私奔凡塵,在老槐樹下與貧家子弟董永結成夫妻,並同去傅員外家幫工。七姬請來六位姐姐一夜間織成10疋錦綾,將董永賣身3年期限縮短為百日期滿,夫妻欣喜回家,行至老槐樹下歇息。玉帝派雷神前來捉拿七姬迴轉天廷。七姬已有身孕,為免禍及丈夫和胎兒,只得含淚離開董永。七姬在囚禁中生下嬰兒,攜子潛逃人間與董永相會。玉帝震怒,立命靈官等神將拘捕仙姬,如敢違抗,雷劈董永。七姬為了父子平安,含悲忍痛與董永、幼子訣別。
傳統本的主旨和情節,與最早見於漢代劉向《孝子傳》、後來列入宣揚封建倫常的「二十四孝」之一的"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故事基本一致。改編本以傳統本中《槐蔭會》、《槐蔭別》、《仙姬送子》重點場次為主幹情節,重新構建,改變原本以傳播封建孝道和宿命觀念為歌頌古代青年純真愛情和反抗封建禮教迫害;改變七姬奉命下凡成配和送子為主動私奔、潛逃。改本既有表現塵世風光綺麗和男女愛戀的喜劇情調,又有抒發生離死別的悲痛場景。悲喜相間,真摯感人。
全劇共8場。
重慶市實驗川劇院於1954年首演。
劇本載《川劇》第33集。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