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菜園(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母親的菜園》是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菜園
母親過世二十二年了。每次回老家,目睹院壩邊緣雜草叢生的荒地,我就想起她的菜園子。這本是不足半分的貧瘠石壩,可勤勞的母親從遠處擔土、墊厚、填肥,很快把它變成屋前好地,然後栽種蔥子、蒜苗、生薑、茴香、芫荽、蘿蔔、白菜、榨菜、黃花、四季豆、豇豆、胡豆、豌豆、綠豆、芋頭、紅苕、洋芋、玉米、花生、向日葵、絲瓜、黃瓜、冬瓜、南瓜、菜瓜、桃子樹、李子樹、杏子樹、柑橘樹、花椒樹等,藉以彌補一家六口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在集體生產年代,偏僻竹林小院內,難得有一塊自留地,它承載了多少希望,帶給我們多少歡樂。
每天早晚,母親耕耘不輟,鬆土、除草、捉蟲、澆水、施肥等,忙得汗流浹背,樂此不疲。她的辛苦努力,換來滿園蔥綠,即使天旱時節,各種菜苗瘋長,蝶飛蜂鳴,雞鴨擠在竹籬笆外撲閃翅膀,牛羊路過也伸長脖子,偷嘴不成,叫個不停。無論何時,狗吠貓喚,家裡來客,母親都笑容滿面,不慌不忙,輕手輕腳,跨過圍欄,採摘新鮮瓜菜,裝進父親手工編制的笆篼,背到廚房後長流的山泉水池邊淘洗乾淨,又用鋒利的菜刀切得整整齊齊,經柴火灶和大鐵鍋爆炒,加以油鹽、豆瓣等佐料,味道美極了。她將蒜苗與鹽水浸泡的黃豆腐、臘豬肉同炒的拿手菜,更讓年幼的我坐在灶膛前燒火時饞涎欲滴。
農村包產到戶,雖然耕地有餘,溫飽問題解決,母親年事漸高,體弱多病起來,但她也沒有放棄勞作,不管春夏秋冬,像呵護親生孩子,悉心經營着菜園。逢年過節,兒女歸家,她興奮不已,依舊去採摘,只是步履蹣跚,不見輕捷身影。大家勸她歇息,莫累壞了身子,她總閒不住,仍堅持幹活。她說:「只要有口氣,就自食其力。人老骨頭硬,越老越中用。」臨終前夕,她還在臥室保存完好七個大小不等的泡菜罈子,每壇都裝得滿滿的,壇沿水日夜咕咕咕地響,干鹹菜和酸蘿蔔等大多為菜園所產,足夠一大家子吃一年半載。她擔心又回到困難時期,無法幫助子孫度過饑荒。
母親病逝,菜園荒蕪。泡菜罈子也棄置果樹下,日曬雨淋,破爛不堪。待把父親養老送終,時光已逾七載,庭院人跡罕至,昔日繁華落盡。我四顧茫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門前冷清,頓生悲涼。隨着城鎮化浪潮襲來,家鄉人紛紛進城定居,平時人去屋空,只在春節祭祖,相約聚會老家,才又生機勃勃。然而,面對雜亂的地壩,飄飛的思緒,戀舊的情結,我愈加懷念父母,懷念童年,懷念故土。一切俱往矣,唯有先輩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精神風範永垂不朽,這是傳家寶,要倍加珍惜,倍加弘揚,倍加繼承。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