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氣候變化是中國海洋地質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的幅度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泛指各種時間尺度氣候狀態的變化。範圍從最長的幾十億年到最短的年際變化。可分為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和現代氣候變化。
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尺度約104~108年,主要根據動、植物化石及各種遺蹟間接研究。據考證其間經歷過幾次冰期與間冰期交替變化的過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尺度約102~103年,這時期已有人類出現,主要依據歷史文獻記錄、動植物群的變化、樹木年輪分析等手段研究。其間經歷過溫暖期與寒冷期、干期與濕期的交替變化過程,全球不同地區既有同步變化,又有反向變化;現代氣候變化的尺度100~101年, 利用系統的氣象記錄研究。一般認為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北半球廣大地區氣候回暖,尤其是北極和高緯度地區,氣溫上升顯著,而南半球變化不大,到1940年前後變暖現象達到高峰,以後即開始變冷。氣候變化的原因很複雜。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