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三角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下三角洲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三角洲平原的水下延續部分。包括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緣是界於水邊線與波浪基面間的廣闊水域,是河口動力變化和河海作用最強烈的地帶。其現代地貌過程以劇烈的堆積作用為主,沉積速率高,沉積覆蓋物的粒度變化快,含有海綠石、植物碎屑和生物埋藏種,形態結構複雜,細分為:①漢道河床,為河道分支,即河道延入海底的部分;③漢河口沙壩,多為疊置在前三角洲有機質粘土上的最大河口沙質凸體,有的漢河口發育有指狀沙壩(如長江、密西西比河等),長度達70公里,寬15公里,厚IONl5米;②席狀沙,即連續分布的沙帶;④漢道間海灣,兩個向海外突出漢道所夾持的海灣。前三角洲位于波浪基面以下,由漢河人海的懸移質(富含有機質的黑灰色粘土和粉沙質粘土)堆積而成。其斷面呈現水平層理,且粘土與粉沙互層,底棲生物繁盛,以富含海綠石和生物擾動構造(蟲跡和洞穴等)與陸架泥質沉積層作為區分標誌,為重要的生油層。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