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沂蒙山小調 |
中文名:沂蒙山小調 主要傳唱者:彭麗媛、王音旋等 音樂風格:民歌 歌曲語言:漢語 |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屬於小調。誕生於山東省臨沂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歌曲前身
《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反對黃沙會》誕生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腳下的臨沂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此歌首唱人是彭麗媛的老師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東引起了轟動。 歌曲歌詞 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 豆花香,萬擔那個穀子哎 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1]
歌曲淵源
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迴蕩,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六十年,六十年裡《 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
"正月裡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裡來什麼花先開先敗,什麼人手挽手走下山來,正月裡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正月裡來迎春花先開先敗,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來。"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沂蒙山裡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3]
記錄
1999年,費縣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後人,永誌不忘。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歌曲作者
阮若珊就讀過貝滿中學與育英中學,到抗大文工團後來到沂蒙山區。在一個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團,不到三年時間裡,在沒有一個音樂專業人才的條件下,她和李林創作出《跟着共產黨走》和《沂蒙山小調》兩首廣為流傳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李林的才氣再加上久鳴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戰史上的文化奇蹟。[4]
作為1953年沂蒙小調主要版本的編曲和詞作者,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音樂工作者。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副團長的作曲家李廣宗,曾擔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長等職務,作品有獲建國十周年優秀作品獎的《車水號子》、《高舉毛澤東偉大旗幟》等。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研究組長的詞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詩東方紅中,歌曲《情深意長》的詞作者,後任山東音協副主席,《山東歌聲》主編。李廣宗、王印泉等合著有《山東民歌集》。李銳雲時任山東軍區文工團音樂隊長。
歌曲影響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視頻
沂蒙山小調
李兆芳原唱民歌經典《沂蒙山小調》
參考來源
- ↑ 唱出來的沂蒙精神——《沂蒙山小調》的故事快咨訊,2020-09-21
- ↑ 沂蒙山小調傳唱人選拔決賽8月22日在天蒙景區舉行快咨訊,2020-08-26
- ↑ 一首小調一段歷史 《沂蒙山小調》改編作者王音泉臂章帶你回憶那段崢嶸歲月快咨訊,2018-12-22
- ↑ 沂蒙山小調第三代傳人對魯南高鐵充滿期待,傳唱一直在路上快咨訊,20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