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沙巴港(sabah)地理經度:116.0753199,緯度:5.9788398。東南亞線航線主要港口之一, 沙巴島位於馬來西亞南部,同時也位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島的北上端,西臨南中國海,以其金色的沙灘而聞名。這裡處於颱風地帶之下,終年沒有颱風、地震、海嘯等災難,故得以「風下之鄉」的美譽。未經人工破壞的小島群、清澈見底的海水、美麗的珊瑚以及山上公園裡繁茂的各類動植物都是沙巴獨特的寶貴資源。沙巴是馬來西亞重要的海運港口。
沙巴(馬來語:Sabah),簡稱「沙州」,舊名「北婆羅洲」,位於婆羅洲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的13州屬之一,也是馬來西亞境內第二大州,僅次於其西南方的砂拉越,而其南面則與印度尼西亞的北加里曼丹省相接壤。
自1881年起,北婆羅洲一直被大英帝國所統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被英國予以自治地位,同時改名為「沙巴」(Sabah),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
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馬來亞聯合邦及新加坡共同組成聯邦國家,成立馬來西亞。在成立馬來西亞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新加坡一樣,皆是英屬自治邦,根據成立協議沙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自治權,如移民政策自主權。
沙巴享有風下之地(Land Below The Wind)或是風下之鄉之美譽,原因是沙巴的位置在飽受颱風肆虐的菲律賓之南,但颱風不會經過這裡。沙巴首府為亞庇,前名為(Jesselton)。其他主要城鎮有山打根、斗湖、根地咬、保佛、古達、仙本那、拿篤、斗亞蘭、吧巴、實必丹、丹南、蘭瑙、古打毛律、哥打馬魯都等。納閩在1984年由哈里士領導的人民黨組成的沙巴政府交給了聯邦政府,現為聯邦直轄區[1],也是大馬的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歷史
人類最早遷移和定居到沙巴地區的時間,可追溯到約距今2-3萬年前。這些早期人類據信是矮黑人的群體。下一波的人類遷徙,據信是南島語族,發生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由於缺少正式的歷史文件紀錄,沙巴早期的歷史比較模糊,只能由國外的紀錄及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考古證據來考證。沙巴博物館收藏了這方面的資料。
名稱由來
相傳沙巴西面海岸的居民喜歡種植一種稱為「Pisang Saba」的香蕉。這種香蕉成為遠近馳名的特產,於是人們便把這裡稱為「Sabah」。另一個說法是,因為沙巴處於北半球的颱風地帶以南,不受颱風的干擾,故被稱為「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2],吸引那些到蘇祿群島經商的回教商人停駐以避颱風;而在阿拉伯語,「風下之鄉」被稱為Zir-e Bad,發音接近「Sabah」。
早在15世紀,文萊和菲律賓南部一帶的商人已經把這個地方稱為沙巴。然而,英國人於1881年統治沙巴後,就把地名改為北婆羅洲(North Borneo)。直至1963年,沙巴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分子,才恢復固有名稱。
視頻
沙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沙巴州簡介,豆瓣, 2014-09-18
- ↑ 超詳細的沙巴(亞庇)攻略 ,搜狐,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