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化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霑化區位於山東省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東和東南分別與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為鄰,南與濱城區毗連,西與陽信、無棣兩縣接壤,北臨渤海。全區總面積2215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街道)、443個行政村和2個省級開發區,總人口39.5萬,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
據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4〕119號),撤銷霑化縣,設立濱州市霑化區,以原霑化縣的行政區域為霑化區的行政區域,霑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1]
歷史
霑化境域,商屬蒲姑(又名薄姑)國。
周屬齊國。
秦朝屬厭次縣地。
西漢,東南部屬千乘郡濕沃縣(即漯沃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富平縣,西北部屬渤海郡陽信縣。
東漢,東南部屬樂安國千乘縣,西南部屬平原厭次縣,西北部仍屬渤海郡陽信縣。
三國時期,地屬魏。東部為樂陵國濕沃縣地,西部為厭次、陽信縣地。西晉因魏制,隸屬未變。
東晉、南北朝為樂陵郡陽信縣、厭次縣、濕沃縣地。
隋代,西部為渤海郡陽信縣地,東部為渤海郡蒲台縣地。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改渤海郡為棣州,縣境遂屬棣州。688年(垂拱四年)析蒲台、厭次置渤海縣,並於渤海縣建招安鎮(今霑化古城),今縣境即為棣州渤海縣招安鎮地。742年(天寶元年),改棣州為樂安郡,招安鎮隨縣改屬樂安郡。760年(上元元年)樂安郡復稱棣州,招安鎮仍屬棣州渤海縣。
五代十國時期,956年(周顯德三年)置濱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兩縣屬之,招安鎮隨縣屬濱州。
北宋初年,渤海縣招安鎮仍屬濱州。1042年(慶曆二年)升招安鎮為縣,此為建縣之始。1073年(熙寧六年)又省縣為鎮復入渤海縣,1079年(元豐二年)復置招安縣。1126年(靖康元年)宋被金滅亡,招安縣歸金朝,仍屬濱州,1195年(金明昌六年)更招安縣為霑化縣。
元代,初沿金制,1262年(中統三年)霑化縣屬濱棣路,1265年(至元二年)後,霑化縣屬濟南路濱州。
明代,霑化縣屬濟南府濱州。
清初襲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武定州為府,霑化縣屬武定府。
1913年廢府設道,霑化屬岱北道。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霑化縣隨屬。1925年設武定道,霑化縣改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劃霑化縣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劃霑化縣屬冀魯邊區。1941年10月後歸清河區,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為渤海行政區,霑化縣屬渤海區第四專區。
1949年屬渤海區墾利專區。
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惠民專區,霑化縣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利津縣併入霑化縣,霑化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分治,利津縣複製,霑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霑化縣屬山東省惠民地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改稱濱州地區,霑化縣屬濱州地區。
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濱州地區設立地級濱州市,霑化縣屬濱州市。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4〕119號),撤銷霑化縣,設立濱州市霑化區,以原霑化縣的行政區域為霑化區的行政區域,霑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
區劃沿革
1512年(明正德七年),將48里並為24里,鄉如故。
清代,霑化縣4鄉統25里。
18世紀中葉(清乾隆年間)霑化縣共轄291個村莊,至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發展到476個。
1931年將鄉里設置改為區鄉(鎮)設置,以區統鄉鎮,鄉鎮領村莊,共設7個區,62個鄉、7個鎮,共領462個村。縣境域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
1945年10月,縣內分7區1鎮(下窪鎮)。
1946年,五區分成東五區和西五區,下窪鎮改稱下窪區。
1947年1月增劃八區,此時霑化縣轄10個區。
1949年9月霑化縣有8個區,1個鎮,91個鄉。
1950年2月新華、黃升、永豐、泊頭、太平復稱一、二、三、四、七區;富國區改稱五區,馬營區改稱六區,義和區改稱八區;撤銷下窪鎮,併入三區;撤銷濱海縣,李家區、郭局區復歸霑化,分別為九區、十區。
1952年4月霑化縣劃鄉,10個區共轄109鄉、1個鎮。
1956年5月撤銷十區併入七區。1957年撤區並鄉,霑化縣分4鎮35鄉。
1958年9月霑化縣設富國、永豐、下窪、城關、黃升、泊頭、利國、下河、義和、劉坨、郭局、太平、李家、北集14個人民公社。共領525個生產大隊。
1958年11月利津縣併入霑化縣,計轄26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改名為沾城人民公社。
1960年2月,濱縣閻家人民公社劃歸霑化縣,霑化縣轄27個公社。
1960年6月,將霑化縣的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羅鎮、同興、聯合、五莊等8個人民公社和李家公社的一部分劃歸墾利縣,霑化尚轄19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調整區劃,閻家公社復歸濱縣,太平、郭局、義和、劉坨等4個公社復歸霑化,沾利分治,霑化縣仍轄原14個人民公社。
1962年5月將富國公社分劃為富國、壩上、杏行3個公社。霑化縣轄16個公社。
1963年2月撤銷16個大公社,霑化縣改建為9個區,區下設小公社,計轄58個小公社。
1968年5月撤區並小公社,霑化縣建沾城、黃升、流鍾、下窪、永豐、泊頭、王侯、富國、齊瞿阝、河貴、馬營、下河、義和、四扣、太平、新戶、李家、馮家、郭局漁業19個公社。
1969年3月,郭局漁業公社更名海防漁業公社。
1971年3月撤王侯公社、建大高公社。
1982年4月沾城公社更名古城公社,馬營公社更名利國公社,撤銷富國公社,建立富國鎮。此時,縣境總面積2741.5平方公里。
1983年9月,義和、四扣、太平、新戶4個公社劃屬東營市,霑化縣轄1個鎮14個公社。
1984年6月撤公社建鄉、鎮。霑化縣轄富國鎮、古城鎮、下窪鎮3個鎮,大高鄉、黃升鄉、流鍾鄉、永豐鄉、泊頭鄉、齊瞿阝鄉、河貴鄉、利國鄉、下河鄉、李家鄉、馮家鄉11個鄉。同年10月,建海防辦事處,霑化縣轄3個鎮11個鄉1個辦事處。鄉、鎮統領行政村443個。
1996年12月泊頭鄉、馮家鄉撤鄉設鎮,1998年永豐鄉撤鄉設鎮。
2001年3月,撤銷齊瞿阝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富國鎮;撤銷永豐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下窪鎮;撤銷李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馮家鎮;撤銷流鍾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大高鄉;撤銷河貴鄉、徒駭河農場,以原河貴鄉的行政區域和徒駭河農場的管轄範圍設立濱海鄉,濱海鄉人民政府駐原徒駭河農場場部。
2002年8月,大高鄉撤鄉設鎮。2009年8月,撤銷富國鎮,分別設立富國街道辦事處和富源街道辦事處。
2010年6月,黃升鄉、濱海鄉撤鄉設鎮。
2014年9月9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4〕119號),撤銷霑化縣,設立濱州市霑化區,以原霑化縣的行政區域為霑化區的行政區域,霑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
區劃詳情
2010年,霑化區轄下窪、馮家、大高、古城、泊頭、黃升、濱海7個鎮,利國、下河2個鄉,富國、富源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海防辦事處,共有443個行政村。[2]
地理環境
位置
霑化,位於山東省北部,渤海灣南岸,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是山東省海上北大門,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的"橋頭堡"。版圖面積2215平方公里。
地形
區境域屬於魯西北衝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灘涂以上海拔1.6~8.4米(黃海高程),坡降約為1/7000。在外力作用下,形成6種微型地貌:緩崗、淺平窪地、微斜平地、河灘高地、海灘地、灘涂。河灘高地系古河道漫灘發育而成。灘涂系泥質,河汊密布,有海灣伸向內陸。
河流
境內主要河流有徒駭河、鈎盤河-秦口河、潮河3條幹流河道。徒駭河系境內最主要的自然河道,境內河段長約48.5公里(至與秦口河匯流處),由流鍾鄉入境,向東北經富國迤北接套兒河入渤海;流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鈎盤河-秦口河境內河段長約57.65公里,由陽信崔家寨北入境,經趙山村向北至下窪、馮家,迤東北與徒駭河匯入套兒河入渤海;流域面積598.2平方公里。潮河系獨流入海河道,境內河段長約67.47公里,由濱城區西沙河入境,流向東北,經泊頭、富國、河貴、徒駭河農場,由窪拉溝入海;流域面積354.3平方公里。
海域
海岸線曲長170.5公里,灘涂面積5.64萬公頃,-15米以上淺海面積18.97萬公頃。灘涂及淺海底平坦,均系泥質。
土壤
區境內土壤分為2個土類,3個亞類,4個土屬,82個土種,總面積13.72萬公頃。
潮土土類直接發育在黃河沉積物上,分為潮土和鹽化潮土兩個亞類。濱海潮土系潮土亞類的唯一土屬,包括15個土種,土體構型多有厚粘層。分布於富國以南徒駭河沿岸和秦口河中游東側海拔5米以上的地段,面積2.96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1.6%。土壤表層多為輕壤和中壤土,土壤肥力高。濱海鹽化潮土是鹽化潮土亞類的唯一土屬,包括34個土種,面積5.22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38.0%。
植被
區內植被分為濱海平原栽培植被和濱海平原草甸植被。濱海平原栽培植被包括境內大部區域,是糧棉作物主產區,木本植物主要有霑化冬棗樹、金絲小棗樹、蘋果樹等經濟林木和楊樹、榆樹、刺槐、柳樹等用材林木。濱海平原草甸植被分布在沿海地帶,以草甸為主,兼有栽培植被。[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霑化區土地總面積317.39萬畝,其中農用地163.45萬畝,建設用地32.3萬畝,未利用土地121.64萬畝。土壤分為潮土、鹽土2個土類,沙壤、輕壤、中壤、重壤4種類型,以輕壤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47%。
水資源
境內地表淡水主要是河川徑流和水庫蓄水。大氣降水集中在夏季汛期,地表徑流年際不均。由於受海相成土母質和海水側滲的影響,淺層地下淡水儲量少,沒有大量開採價值。深埋於300-500米的深層地下淡水含碘、氟量過高,人畜不能飲用,又因含水層由粉沙、粉細沙構成,開採困難。沿海潮灘地下2800米深以內無淡水分布。為解決境內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大力實施蓄水工程,建成大中型蓄水工程9座,其中庫容1300萬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庫3座,分別是思源湖、清風湖和恆業湖,霑化區一次性蓄水能力1.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近100萬畝。思源湖占地1.05萬畝,庫容4260萬立方米,是霑化區城鄉生活用水的主水源。
地熱資源
境內地下熱水資源豐富,在縣城和徒駭河農場,均已打出溫泉井。水中富含多種有益礦化物,如硫化物、鍶、溴等,有洗浴療養價值。
礦產資源
地處油田腹地,石油蘊藏豐富,屬勝利油田油區。境內重點油區主要分布在濱海鄉、下河鄉、富國鎮、海防辦事處。地下油氣資源頗豐,開採價值高。優質滷水礦分布於沿海地域,滷水礦化度高達104.4克/升,是原鹽生產的優良資源。貝殼資源豐富,僅徒駭河農場即擁有1億多立方米,貝殼層大都出露地表,開採方便。區境內地下蘊藏煤礦,新生界第三系地層有煤層,古生界二迭系地層有可採煤2-3層,石炭系地層有可採煤3-4層。
生物資源
陸地動物有獸類25種、鳥類246種、昆蟲類147種、兩棲類6種。水生動物約258種,有淡水、海水、海灘3大類。淡水動物有19種魚類、3種蝦類、2種貝類和河蟹及甲魚。海水動物有86種魚類、15種蝦類、22種蟹類、44種貝類、2種水母類。海灘動物有文蛤、青蛤、近江牡蠣等。陸生植物有120多種野生經濟植物。其中飼用類80多種;藥用類70多種,如車前子、蒲公英、蛇床子、馬齒筧等;纖維類13種,如蘆葦等。水生植物有蒲、藕和藻類。
人口
2009年總人口數為389179人,人口出生率為9.74‰,比去年提高了0.43‰;死亡率5.73‰,比去年降低0.03‰;自然增長率為4.01‰。[4]
經濟
2009年,霑化縣實現生產總值(GDP)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7%,增幅比上年提高5.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2.57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0.99億元,增長16.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1.44億元,增長16.1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88:43.86:32.26調整為23.76:43.15:33.0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6170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3849美元),增長6.98%。
2009年,霑化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3.6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1.9億元;第二產業投資完成65.9億元;第三產業投資完成35.8億元,占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34.6%,其中,房地產投資完成14.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7億元,成為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09年完成財政總收入6.4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1億元,占年度預算的101.72%,同比增長13.92%。
第一產業
200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9%。種植業生產平穩發展。2009年糧食播種面積32.26萬畝,同比減少19.62%,糧食總產13.67萬噸,同比減少15.22%。棉花種植面積達47.1萬畝,同比增長7.06%,總產皮棉3.77萬噸,同比增長11.21%。蔬菜瓜類面積2.54萬畝,同比減少18.36%,總產量12.54萬噸,同比減少3.98%。
2009年新增造林面積1000公頃,林地總面積達59439.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1.10%,比2008年提高0.7個百分點。霑化縣肉類總產量4.63萬噸,同比增長27.55%;禽蛋產量3.06萬噸,同比增長153.66%。2009年水產品總產量121494噸,同比增長2.16%;其中海洋捕撈37517噸,海水養殖72233噸,淡水養殖11744噸。
2009年農機化總收入達到8869萬元,農用機械總動力39.68萬千瓦特,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5786台,增長0.52%;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到47560公頃、51957公頃和18700公頃。霑化縣1次性蓄水能力達到1.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3.97千公頃,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農村用電量達到6300萬千瓦小時。
截至2009年底,縣級以上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8家,其中省級以上5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達到257家。山東省著名農產品商標達到3個。
第二產業
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獨立核算工業法人企業)145家,比2008年增加2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09170萬元,同比增長18.60%。重工業回升勢頭強勁,輕工業平穩增長。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78226萬元,同比增長54.28%;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30943萬元,同比增長14.60% 。
霑化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58165萬元,同比增長40.94%;實現利潤37491萬元,同比增長37.04%;實現利稅65002萬元,同比增長21.50%;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13.53%,比2008年提高了34.59個百分點。
霑化區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4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5269.8萬元,同比增長21.53%。實現利稅總額15657.7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3.6萬元/人。房屋建築新開工施工面積23.1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1.4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0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37億元,增長18.83%。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10.25億元,增長14.55%;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2.12億元,增長20.93%,城鄉市場增幅差距由2008年4.98個百分點提高為6.38個百分點。
2009年進出口貿易完成7075萬美元,同比增長10.82%。其中出口達812萬美元,同比減少0.61%。
2009年實際到賬外資金額達到1920萬美元。
2009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0.13億元,增長6.8%,電信業務總量1.27億元,增長11.4%。
2009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37億元。接待國內遊客37.9萬人次。
2009年年末霑化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8.92億元,比年初增加8.8億元,同比增長21.93%。
2009年財產保險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合計資產總額為21160萬元,實現保費收入7730萬元。[5]
社會事業
科技
2009年落實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項,無償撥款118萬元。2009年專利申請量35件,授權數10件,其中發明專利數12件,累計專利申請量達241件。2009年獲市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市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3項。
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79834萬元,同比增長38%,增幅居全市第1位(不包括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15%。縣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
教育
2009年,霑化縣共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8015人。在2009年的高考中,本科錄取人數1076人,錄取率34.9%。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840人。小學共75所,在校生23044人;初中17所,在校生9741人。特殊教育學校1處,在校生30人。幼兒園19所,在園幼兒數6142人。教職工數中,普通高中584人,中職學校82人,初中學校921人,小學1689人,特教學校13人,幼兒園167人;專任教師數中,普通高中518人,中職學校72人,初中學校1000人,小學1622人,特教學校13人,幼兒園136人;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100%,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99.8%。
文化事業
藝術表演團體1個(漁鼓戲劇團);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6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文管所1個。
醫療衛生
2009年年末霑化縣有縣鄉兩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縣級醫院3處,衛生院12處、衛生防疫防治機構(衛生監督所)1處、婦幼衛生機構1處,衛生進修培訓學校1處、新農合辦公室1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個。民營醫療機構1處,個體診所39個,農村社區中心(衛生室)153個。
霑化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500人,其中縣級醫院901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衛生監督所)37人、衛生進修培訓學校4人,婦幼衛生機構13人、鄉鎮衛生院406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人,私立醫院21人、私立診所111人;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1.09人。霑化縣共有執業醫師275人、執業助理醫師89人、註冊護士341人。
各類醫療機構開放床位1445張,其中縣級醫院850張、婦幼衛生機構30張;鄉鎮衛生院475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0張,私立醫院60張,萬人擁有床位39.58張。各級醫院機構完成診療372985人次,收治住院人數21362人次。
2009年新農合參合率為98.05%,人均報銷額增長率23%;新農合參合人數315838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補償達到1093000人次,補償額1174.3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達到16829人次,補償額2467.95萬元。
2009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0535%;嬰兒死亡率0.045%;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86%。
居民生活
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46元,比2008年增長11.52%。農民生活消費支出3128.14元,同比增長9.49%。農民人均居住面積達33.98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1.42平方米。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5%,比去年增加0.01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09年,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5038人,同比增長188.6%;征繳企業基本養老保險額5775萬元,比2008年增收額為1744萬元;企業離退休人員數為2649,發放養老金額3848萬元;全部做到了按時足額和社會化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100%。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640人,2009年征繳養老保險額為104萬元。其中,基金支出額為90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累計37958人,基金支出額為76962.72元。
2009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274萬元,支出1916萬元,所有統籌單位基本實現了基金收支平衡。2008年6月1日,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截止到2009年年末,參保人數達到了10992人,收繳基金163萬元,支出基金167萬元。
霑化縣農村困難群眾6969戶,9858人全部納入低保,2009年累計發放低保金772.82萬餘元(含一次性生活補貼);城鎮低保對象4901人,2009年共發放保障金977.69萬餘元(含一次性生活補貼),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發放各類救助金323.2萬餘元,救助弱勢群體6842餘人;2009年年末霑化縣共有鄉鎮敬老院10處,其中省一級敬老院3處,消除了等外院,共有床位1101張,集中供養對象790人。
城市建設
2009年完成城市建設投資35040萬元,其中,城市維護建設資金支出35030萬元。新增城市綠化面積30.02公頃,新增排水管道54公里,新增城區道路7.4公里,城區面積擴展到14.11平方公里。實現供熱能力3兆瓦,供熱總量38萬吉焦,供熱面積達到10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熱面積84萬平方米。供水總量達到1091.8萬立方米。污水排放量達到946萬立方米,污水處理量928達到萬立方米(包括新城區、城東工業園、皮業城)。[6]
交通
區境內有榮烏、津汕、濱德三條高速公路5個出口,205國道縱穿南北,超二級永館路橫貫東西;黃大、濱港鐵路穿境而過;大高通用航空機場被批准核發《民用機場使用許可證》;1000-3000噸級泊位碼頭5個,千噸海輪可直接駛入縣城。霑化已經構築起"海陸空鐵"立體交通格局,已成為連接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
城區內道路採用外環、內環加方格網布局形式。"外環"在180平方公里規劃控制區以外,是整個城區對外交通聯繫紐帶;"內環"即南外環、東外環、北外環、榮烏高速沿線段 、海天大道圍成的內環路,與城區內26條主幹道貫穿相通;兩條橫向主幹道富國(金海六路)、富橋路(金海四路)將縣城城區、老城區和霑化經濟開發區三區聯接,對外擴大開放對內緊密聯繫,形成了縱橫貫通的大交通格局。
旅遊景點
霑化冬棗生態旅遊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省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3A景區),位於中國冬棗之鄉原產地――霑化區下窪鎮,距縣城20公里,省道永館路與濱港路在此交會,與205國道相接(相距10公里),向南10公里直抵霑化大高通用航空城,乘區內鄉村公交可直達景區。景區是以"品嘗霑化冬棗,體驗農家風情,享受自然休閒"為主題,以冬棗採摘園景點為主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型旅遊景區。
城市名片
曾榮獲全國綠色農業示範區、全國經濟林示範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示範縣、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中國冬棗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