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法拉第效應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在物理學裡,法拉第效應(又叫法拉第旋轉,磁致旋光)是一種磁光效應(magneto-optic effect),是在介質內光波與磁場的一種相互作用。法拉第效應會造成偏振平面的旋轉,這旋轉與磁場朝着光波傳播方向的分量呈線性正比關係。
磁光效應是光與具有磁矩的物質共同作用的產物。磁光效應主要有三種,即:法拉第效應、克爾效應、塞曼效應。在光學電流傳感器領域,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應用最為廣泛。光學電流傳感器中磁光介質即磁光效應中具有磁矩的物質,是決定光學電流傳感器性能的重要器件。具有磁矩的物質可以分為五大類,而在光學電流傳感器領域,順磁性物質的應用最為廣泛。
1845年,法拉第發現:當一束平面偏振光通過置於磁場中的磁光介質時,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就會隨着平行於光線方向的磁場發生旋轉。旋轉的這個角度稱之為法拉第旋轉角。
也稱磁致旋光。在處於磁場中的均勻各向同性媒質內,線偏振光束沿磁場方向傳播時,振動面發生旋轉的現象。1845年M.法拉第發現在強磁場中的玻璃產生這種效應,以後發現其他非旋光的固、液、氣態物質都有這種效應。設磁感應強度為B,光在物質中經過的路徑長度為d,則振動面轉動的角度為ψ=VBd,
式中V稱為費爾德常數,與物質的性質、溫度以及光的頻率(波長)有關。在一定物質中不論光是沿磁場方向或逆磁場方向傳播,振動面的轉向都一樣,只由磁場方向決定。若轉向與磁場方向成右手螺旋關係,該物質的V取為正值,即ψ>0。這樣,光來回傳播同樣距離後,其振動面的轉角等於單程轉角的兩倍。這是磁致旋光與天然旋光的區別(天然旋光情形,在來回傳播同樣距離後振動面恢復原來方位)。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