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津派國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津派國畫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津派國畫

奠基者;李叔同、徐世昌

視為;"津派國畫" 之開蒙人物

亦稱;"津沽國畫"、"衛派國畫"

"津派國畫"與"京朝畫派"、"海上畫派"一樣肇創於晚清至民國初年。張兆年李叔同徐世昌等人可視為"津派國畫 "的奠基者。天津市作為中國開放最早外國租界地的國際大都市之一,較早受到西洋繪畫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孟毓梓的老師李紱麟即用洋紅畫牡丹、周楚良《津門竹枝詞》寫道:"花卉端推李老桐,牡丹艷艷用洋紅"。李紱麟孟毓梓可視為"津派國畫" 之開蒙人物。[1]

國畫簡介

"津派國畫" 亦稱"津沽國畫"、"衛派國畫"、"沽上國畫"、"天津國畫"和"津沽翰 墨",是我國近現代出現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文脈傳承的重要畫派,具有地域性、傳統性、開放性 、民眾性、真誠性和創新性等優秀特質,大至崛起於19世紀下半葉(清光緒二十年前後),以天津刊行張兆祥黃山壽等人《百花箋譜》為標誌,使津派國畫馳名海內外。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津派國畫步入空前輝煌階段,以畫派方式多次赴我國港粵台和世界各國展出,1984年黃苗子為香港美術家出版社編輯的《天津國畫選集》撰寫前言,對"津派國畫"頗多讚許。1989年筆者應邀主筆《天津簡志·第八章美術》時,明確提出"衛派美術"和"天津畫派"的學術定位,得到市委領導和天津史志界、文藝界的一致認可。從此津派國畫成為中國畫壇令人關注的一個課題。1995年黃可在其《清末上海書畫家的結社活動》一文中認為,"劉奎齡畫派"是代表天津的畫派,與上海畫派、嶺南畫派共同構成中國近代民族美術的新潮流。新世紀之初,全國政協舉辦"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向國內外隆重推出津派國畫,並組織全國性的"津派國畫研討會",使津派國畫的旗幟張揚于海內外。津派國畫延續百餘年,其中歷經五代。為弘揚津派國畫,特應《天津日報·津報畫廊》之邀,將津派國畫歷代代表畫家進行系列介紹。第一版刊出的是第一代畫家劉小亭張兆祥徐世昌黃山壽馬家桐張城

發展歷史

天津地區早在一萬年以前,已經有人在這裡勞動生息,大量彩陶動物植物紋樣帶有遠古繪畫物質,生動傳達出天津地區先民的審美意識。天津地區歷代都出現過卓有成就的畫家。如:漢代徐邈,宋代燕肅,元代李衍,明代項嘉謨等。歲久彌珍的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壁畫。

清乾隆年間查氏水西莊更是盛清文人畫士的薈萃之地,名公巨流。 如:趙執信、吳廷華、陳元龍、厲鶚、杭世駿 、沈德潛、袁枚、董邦達、惲源浚、查慎行、萬關泰、朱岷、徐芝伯、陳鵬年等人皆足於此。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冬季,山水畫家金玉岡與陳立夫、高青疇、楊子堅、張竹房等人結成書畫社,金玉岡任社長,這是記載中天津市最早所著《墨緣匯觀》是中國書畫史上頗具權威的鑑藏專著。

所謂畫派,通常指一定歷史時代和地域環境中,一些思想傾向、審美觀念、藝術情趣和繪畫風格相近的藝術家,自覺和不自覺形成的嚴密和鬆散的,且在繪畫史上產生一定影響的繪畫群體。這類畫家集群大都具有明確的藝術追求與較高繪畫創作水準,通常由獲得傑出成就和國內外普遍認準的畫家作為代表性人物。"津派國畫"具備經典畫派理論所規定的全部特徵,是中外繪畫史上極為典型的富於地域特徵的一個現當代畫派。

地域特色

通過近百年六代畫家不懈努力,"津派國畫"形成穩定的藝術特徵,它不僅包容傳統繪畫美質,而且包容西方繪畫、民間繪畫的優長。同時包容中國現當代各地區畫派的經驗,具有深厚的傳統性、廣泛的包容性、鮮明的地域性、畫格的多樣性、淳樸的風土性、穩健的開放性和適時的流變性,具有遠離廟堂府院氣息的平民心性和古今文士散淡親民的情懷。"津派國畫"凸現出天津現代和當代的文化品格,追求傳統功力,講究文化意蘊,注重生活氣息,關照現實人生,抒寫藝術情趣,充盈着創新活力和持續發展的潛能。與雍容華貴的"京朝畫派"、縱橫恣肆的"海上畫派"、清勁秀潤的"嶺南畫派"、質樸務實的"西安畫派"相比,更有兼收並蓄、雅俗共賞的地域特徵。

展望未來

"津派國畫"人才濟濟,名家雲集,興盛不衰。歲久彌新,檔次合理,後 繼強勁。在80年代弘揚國畫的歷史機遇中,終於使海內外有識之士為之嘆服,"津派國畫"日趨發展壯大,終於以眾多名家力作令當今國內外畫壇矚目,以總體藝術實力而論,"津派國畫"一定會迎來更為輝煌燦爛的未來。

民國: 張兆祥(1852-1908)、徐世昌(1855-1939)、蕭心泉(1892-1965)、劉奎齡(1885-1967)、劉子久(1891-1975)、劉芷清(1889-1972)、陳少梅(1909-1954)

現代:孫其峰孫克綱王學仲王頌余蕭朗溥佐趙松濤穆仲芹張其翼梁崎劉之庸慕凌飛

當代:賈寶珉陳冬至白庚延杜滋齡王美芳馬翰章馬寒松何家英霍春陽劉泉義李孝萱李津賈廣健劉文生周午生單連辰張葆東郭福深趙樹海馬紹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