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澤湖風景區是黃海海灣的一部分。洪澤湖,地處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納淮河巨浪,東泄長江、黃海。洪澤湖,地處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納淮河巨浪,東泄長江、黃海。洪澤湖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天鵝,凝視着萬里長空。水位在12.5米時,湖水面積約300萬畝,是江蘇省第二大淡水湖。湖岸線彎彎曲曲,全長約365公里。周圍是江蘇省的淮陰、清浦、洪澤、盱眙、泗陽、泗洪等縣區,屬淮安和宿遷市。[1]
歷史發展
由於巨流大川的衝擊,海灣退成了內陸,留下了許多湖泊與水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乘船「游幸」江都,一路乾旱,途經破斧塘時,適逢大雨,一時興起,便將破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的洪澤浦,已是一片澤園,遂又改名洪澤湖。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黃淮並交,洪水暴漲,明祖陵、泗洲城和周圍許多村莊均侵入湖底。明清兩代,為了維護南北水上交通,不斷對東岸防洪大堤加固增高,洪澤湖遂成為著名的「懸湖」。據測,洪澤湖底層是海拔10米左右,洪澤湖大堤東的地面只有海拔4~8米,所以古有「倒了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清淮(原清江市、淮安府)不見面」的民謠流傳。 2006年4月5日,泗洪縣洪澤湖濕地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11月,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公園創建國家4A級景區通過國家驗收。
主要景點
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在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境內,是整個洪澤湖地區中濕地生態系統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由原楊毛嘴濕地為中心的天然濕地生態系統、湖濱珍禽鳥類保護區、生態森林公園(休閒度假區)、生物多樣化科普區、萬畝水產養殖生態示範區和萬畝無公害稻蟹立體養殖示範區六大功能區組合而成,核心區面積近15萬畝。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水域、灘涂廣闊、濕地生態系統保存完好,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列華東第4位,全國第11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