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人物簡介編輯 洪皓(1088~1155),字光弼,樂平市洪岩鎮岩前村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 洪皓 畫像 洪皓 畫像 歷台州寧海主簿,秀州錄事參軍。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使金被留,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始歸。遷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尋因忤秦檜,出知饒州。十七年,責授濠州團練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觀,卒諡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鄱陽集》四卷,另有《松漠紀聞》二卷行世。事見《盤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洪皓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酌校他書。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2人物生平編輯 洪皓曾任寧海主簿、秀州司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準備將都城由杭州遷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鋒芒。洪皓不顧職位卑微,上書諫阻。他的意見雖未被採納,但卻因此為高宗賞識。高宗特意召見他,擢升其為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金國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年)歸。在金期間,威武不屈,時人稱之為「宋之蘇武」。後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忠宣公。宋高宗於杭州西湖邊葛嶺賜建國公府。明王守仁《諡襄惠兩峰洪公墓志銘》稱:「維洪氏世顯於鄱陽。自宋太師忠宣公皓始賜第於錢塘西湖之葛嶺,三子景伯、景嚴、景廬皆以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清梁章鉅《楹聯叢話》云:「西湖葛嶺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錢塘縣誌》載:『忠宣於建炎初使金,不屈,歷十五年始放歸,賜宅西湖葛嶺後。後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達衛重修,並書一聯云:『身竄冷山,萬死竟回蘇武節;魂依葛嶺,千秋長傍鄂王墳。』亦自確切。」
洪皓被派出使金國議和,但金沒有議和之意,所以當時的使節非常危險。「凡宋使者如(王)倫及宇文虛中、魏行可、顧縱、張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倫傳》)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轉至雲中(今山西大同),見到金國權臣完顏宗翰。完顏宗翰不許洪皓請歸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縱的偽齊劉豫政權去當官。洪皓嚴詞拒絕:「萬里銜命,不得奉兩宮南歸。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願偷生鼠狗間,願就鼎鑊無悔。」(《宋史·洪皓列傳》)完顏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斬首。兩名壯士「執劍夾承」,擁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從容而行。一位貴族見狀,深受感動,不覺失聲說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劍士暫緩行刑,並親自跪下請求完顏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顏宗翰雖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遙遠的冷山(今黑龍江五常境內的大青頂子山)。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