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斷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活動斷層 |
活動斷層,是晚第四紀以來有活動的斷層。活動斷層現今仍在活動或近代地質時期曾有過活動,將來還可能重新活動。斷層類型很多,規模差別極大,形成機制和構造背景各異,因此,研究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斷層研究的首要環節是要識別斷層和確定斷層的存在。雖然斷層可以通過分析和解譯航衛片、物探圖、地質圖和有關資料得以確定或推定。但識別和確定斷層存在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野外觀測。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活動斷層
時間; 晚第四紀
定義; 晚第四紀以來有活動的斷層
首要環節; 識別斷層和確定斷層的存在
關係; 地震帶與活動斷層
1)絕大多數強震震中分布於活動斷層帶內。
2)世界上破壞性地震所產生的地表新斷層與原來存在的斷層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
3)在許多活動斷層上都發現了古地震及其重要現象,重複的時間在幾百年至上萬年。
4)大多數強震的極震區和等震線的延長方向與當地斷層走向一致。
5)震源力學分析得出,震源錯動面產生狀態大部分和地表斷層一致。
總之,地震帶與活動斷層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聯繫。活動斷層的作用又是產生地震和地震帶分布的根本因素。
識別和標誌
斷層研究的內容
斷層活動總會在產出地段的有關地層、構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來,形成了所謂的斷層標誌,這些標誌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地貌標誌 斷層崖 由於斷層兩盤的相對滑動,斷層的上升盤常常形成陡崖,這種陡崖稱為斷層崖。盆地與山脈間列的盆嶺地貌是斷層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實例。
斷層三角面 斷層崖受到與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蝕切割,乃形成沿斷層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斷層三角面。
地貌標誌 錯斷的山脊 往往是斷層兩盤相對平移的結果。
橫切山嶺走向的平原與山嶺的接觸帶 往往是規模較大的斷裂。
串珠狀湖泊窪地 往往是大斷層存在的標誌。這些湖泊窪地主要是由斷層引起的斷陷形成的。
泉水的帶狀分布 往往也是斷層存在的標誌。念青唐古拉南麓從黑河到當雄一帶散布着一串高溫溫泉(右圖),是現代活動斷層直接控制的結果。
水系特點 斷層的存在常常影響水系的發育,引起河流的急劇轉向,甚至錯斷河谷。
構造標誌 如果線狀或面狀地質體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斷、錯開,不再連續,說明有斷層存在。右下圖示斷層造成的構造線不連續現象。為了確定斷層的存在和測定錯開的距離,在野外應儘可能查明錯斷的對應部分。
構造強化是斷層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據。構造強化現象包括有:岩層產狀的急變和變陡;突然出現狹窄的節理化、劈理化帶;小褶皺劇增以及擠壓破碎和各種擦痕等現象。
構造透鏡體是斷層作用引起構造強化的一種現象。斷層帶內或斷層面兩側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角礫塊體,長徑一般為數十厘米至二、三米。構造透鏡體有時單個出現,有時成群產出。構造透鏡體一般是擠壓作用產出的兩組共軛剪節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塊體後,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鏡體長軸和中軸的平面,或與斷層面平行,或與斷層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斷層帶中或斷層兩側,有時見到一系列複雜緊閉的等斜小褶皺組成的揉褶帶。揉褶帶一般產於較弱薄層中,小褶皺軸面有時向一方傾斜,有時陡立,但總的產狀常常與斷層面斜交,所交銳角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
斷層岩的發育和較廣泛產出也是斷層存在的良好判據。
地層標誌 地層的重複和缺失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岩漿活動和礦化作用標誌
大斷層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斷裂常常是岩漿和熱液運移的通道和儲聚場所,因此,如果岩體、礦化帶或硅化等熱液蝕變帶沿一條線或帶斷續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斷層或斷裂帶存在。一些放射狀或環狀岩牆也指示放射狀斷裂或環狀斷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 如果一個地區的沉積岩相和厚度沿一條線發生急劇變化,可能是斷層活動的結果。斷層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控制沉積盆地和沉積作用的同沉積斷層的活動,引起沉積環境沿着斷層發生明顯變化,岩相和厚度因而發生顯著差異;另一種情況是,斷層的遠距離推移,使相隔甚遠的岩相帶直接接觸。 查明和確定斷層是研究斷層的基礎和前提。在地質調查中,應注意觀察、發現和收集指示斷層存在的各種標誌和跡象,同時結合其他地質條件和背景加以綜合分析。
預警地震
泰國亞洲理工學院地質學家潘能·瓦尼猜博士日前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探測地質斷層中的活動斷層將對地震預報起到無可估量的實用價值,而且由於活動斷層分布地區有限,因此監測起來比較省力、有效。
以泰國為例,全泰地質斷層豐富,但其中活動斷層僅分布在東部和北部兩個主要斷層帶,藉此可以估算出地震地質區的主要位置。"長期以來,我們只知道有這兩個活動斷層的存在,卻沒有對它們進行觀察和監測",潘能說。
潘能教授長期致力於地質研究,目前他領導的泰國地震災害評估與危機緩解項目正在研究如何有效預報地震。該研究小組認為,大約5000年前,如今的泰國、緬甸和中國雲南這一整體地質板塊活動頻繁,地震頻發,而最主要的活動斷層便在泰國。也就是說,泰國的活動斷層在5000年前曾多次引起東南亞地區發生地震。
潘能認為,與活動斷層緊密相關、需要受到密切監測的其他地質環節還包括地下水循環系統變化、土質變化和磁場變化。他說,綜合這些地質環節研究,才可能對未來地震作出有效預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