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一幢壯麗華美的荷蘭屋,是童年的家,也是傷痛的起點。
父親離世後,我和姐姐梅芙從荷蘭屋被掃地出門,那年我只有15歲。從那時起,我們所有的依靠只有彼此。50年間,即便我們看上去日益成功美滿,但傷痛如影隨形;那些講述了不下千萬次的笑淚往事,如藤蔓纏繞心中。我們能做的,只有一再重返荷蘭屋,遠遠看着它:好像一切都還存在裡頭,好像噩夢不是人生的標配。
直到意想不到的人再次出現,直到我們終於在荷蘭屋中重聚……
我想要的,是失而復得嗎?
◎ 普利策獎決選名作;入選《時代周刊》年度100本好書;入選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奧普拉雜誌》、《時尚》雜誌、BuzzFeed等媒體年度好書;Goodreads 4.1分,超35萬人評價。
◎ 美國當代文壇扛鼎作家,福克納文學獎、柑橘獎、卡夫卡獎、美國國家書評獎等多項大獎得主,《時代周刊》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安·帕切特 長篇新作,書寫「在家庭傷痛中倖存下來的我們」。
「像燕子,像鮭魚,我們無助地受制於我們的遷徙模式。我們裝模作樣,好像失去的是房子,而不是我們的母親和父親。」
◎ 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阿甘正傳》男主角湯姆·漢克斯着迷朗讀有聲書!斯蒂芬·金、孫燕姿、吉蓮·安德森(《性愛自修室》、《王冠》「撒切爾夫人」)都在讀,引爆全民閱讀狂潮!
一部引人入勝的家庭小說,像感恩節大餐,豐盛精緻。你一翻開,就會深深陷進去!
——斯蒂芬·金
最近在讀安·帕切特的《流浪的家》(The Dutch House),她絕對是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之一,她的每一本書我讀完後一直念念不忘。
——吉蓮·安德森
◎ 每當我試圖向前,它又將我拉回原點。每一個不願放手離去的人,都會在《流浪的家》中看到自己。
「我們迷戀自己的不幸,甚至愛上我們的不幸。我之所以感到厭惡至極,是因為我這時才發現,我們竟然讓這件事持續了如此之久,而不是我們決定放手了。」
◎ 藝術家Noah Saterstorm根據小說內容創作封面油畫,全球書迷同步珍藏。
作者簡介
安·帕切特(Ann Patchett)
美國當代文壇扛鼎作家;
福克納文學獎、柑橘獎、卡夫卡獎、美國國家書評獎等多項大獎得主;
同時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尚》等報紙雜誌設有專欄。
2012年,入選《時代周刊》「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已出版《美聲》《失落的秘境》 《與你同行》《劇院裡最好的座位》等作品。
譯者
大學講師,四川省翻譯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實踐及理論研究。
獲第二十一屆、二十二屆韓素音青年翻譯大賽優秀獎,以及西方經典首譯大賽等獎項。
已出版《天使之門》《藍花》等三十餘本譯作。
書評
小說封面是作者安·帕切特要求全球各國版本統一採用的。
帕切特在一次採訪中說,小說的封面就像生日禮物,如果連你都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就別指望別人會給你驚喜。
關於《流浪的家》,帕切特十分確定的是,她不希望封面上出現一座荷蘭式住宅,或者任何與房子有關的元素,比如一扇窗或者一扇門。「荷蘭屋」只能存在於讀者的想象之中。
小說中,荷蘭屋的牆壁上懸掛着一幅畫像,那是梅芙10歲那年,一位著名畫師前來家中為她畫的。帕切特希望將這幅畫像變成小說的封面。
出版社很認同她的想法,不過他們計劃列出一份畫家名單,讓每位畫家都畫一張梅芙的草圖,比較最終效果。帕切特沒有理會這個建議,直接聯繫了她喜歡的畫家Noah Saterstrom。她發給了對方兩頁書中描寫梅芙外貌的段落,告訴他自己需要一幅20世紀20年代風格的女孩肖像畫。兩天後Noah就交稿了,這幅畫作現在掛在帕切特家的書房中。
《賽金花深夜秀》訪談截圖
帕切特執着於一件事:許多小說封面上的女人往往只有背影,或者偏轉腦袋,將視線望向別處,面部被帽子、樹枝遮擋,或者乾脆被裁掉,「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在封面上直視着你的女性,這讓我抓狂」。她希望封面上的梅芙直視讀者,正如梅芙也希望這個世界直視着自己。
帕切特作品《Truth & Beauty》封面,女孩的臉被擋住了。她在新書《These Precioius Days》中提到了對這種設計的不滿。
關于丹尼
小說採用了丹尼的第一人稱,儘管帕切特一再聲明主人公是梅芙。
帕切特認為,梅芙不是那種會主動講述自己人生的人,所以她的故事只能藉由丹尼之口講述。她也嘗試過採用第三人稱敘述,但效果並不理想。
帕切特說,「丹尼聰明、成功、迷人、渾身散發着自信。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被那些為他奉獻的女人庇護着,比如他的姐姐、他的女傭。他覺得自己過着光輝燦爛的人生,只因為他才華橫溢、天資過人」。
而這樣的男性角色一點也不難寫,因為在帕切特看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太常見了。
關於梅芙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帕切特都計劃將這本書命名為《梅芙》。
梅芙是個存粹虛構的人物,但關於她的外貌,的確有個現實中的原型,也就是帕切特高中拉丁文老師的女兒朱莉。
朱莉當時是個大學生,長相十分漂亮,有一頭濃黑的捲髮,時常來到高中幫母親代課,是女生們心目中的偶像。帕切特把朱莉的黑髮借給了她筆下的梅芙,但是一直沒敢告訴朱莉這件事。
關於母親
兩姐弟的母親是小說原本設定的女主人公。
生活在如今金錢至上的社會中,我們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往往就是他擁有多少財富。帕切特並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因此她計劃創作一個「離經叛道」的故事:一個女人自願遠離富裕生活,不想變得富有。
小說原本的情節主線是,這個女人無法適應自己一夜暴富的處境,痛苦地拋下丈夫和孩子,去往印度,追隨特蕾莎修女的腳步幫助窮人。
然而在構思故事的過程中,帕切特發現,自己更感興趣的不是這個女人,而是女人出走後,家裡的孩子會經歷什麼,打掃豪宅的保姆和女傭會經歷什麼,她關注的是那些被留在原地的人,而後者就是我們最終讀到的故事。
關於繼母安德烈婭
安德烈婭的創作靈感來自帕切特與扎迪·史密斯的一次閒聊,扎迪在《搖擺時光》中將自己寫成了一位惡毒的母親。
帕切特問扎迪·史密斯,《搖擺時光》是不是一部自傳式小說。扎迪·史密斯說是,但自己代入的不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而是女主人公的母親,而這個母親也不是她現實生活中的樣子,恰恰是她現實生活中的反面。
她重新定義了自傳式小說:你不必非要寫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事,完全可以寫你渴望發生的,或者懼怕發生的事情,這些渴望和懼怕其實才是我們人生的主線。
循着這樣的思路,帕切特試圖找出自己人生中最懼怕發生的事情。那就是成為一個糟糕的繼母。
她年輕時曾有做繼母的經歷,非常渴望融入這個新的家庭,費力迎合那兩個不是她親生的孩子,生怕自己搞砸了。《流浪的家》中的安德烈婭,就是她最害怕自己會變成的樣子。
也許這不僅是指安德烈婭專橫不講理的高傲態度,也包括她作為繼母,在荷蘭屋中孤立無援,備受排擠的狀態。
(「離婚」似乎是帕切特一家人逃不開的宿命,她媽媽結過三次婚,爸爸也有過幾任妻子,她和姐姐都先後重組了家庭,全都當過繼父繼母。關於這件事,帕切特坦言:「我的難題從來不是『匱乏』,而是『過剩』。」但她意外地對自己的原生與重組家庭懷抱溫情。如果對此感興趣,可以看看她的文集《劇院裡最好的座位》和《這些珍貴的日子》。)
關於故事結尾
《流浪的家》一度難產,最終帕切特的好朋友,著名童書作家凱特·迪卡米洛幫她寫了一個結尾段落,通過郵件發給了她。帕切特採用了這個段落,飛速寫完了小說最後20頁。
關於創作瓶頸
帕切特說,最難的是寫作梅芙與丹尼父親的職業生涯,也就是紐約房地產相關的故事情節。
在創作瓶頸期,帕切特的朋友、作家帕特里克·瑞恩搬到她家中,和她一起寫作,這也是兩人一貫的相處模式。在《流浪的家》的題詞頁上,帕切特把這本書獻給了他。
關於有聲書
《流浪的家》的英文原版有聲書是由湯姆·漢克斯朗讀的,是帕切特主動邀請了他。
帕切特無意之中讀了湯姆·漢克斯的《天才打字機》,十分喜歡,專門寫了推薦語,沒料到不久之後漢克斯的出版商邀請她參加新書發布會,與漢克斯對談。帕切特自己開了一家獨立書店,漢克斯也有開書店的打算,兩人便常常聯繫。
寫完《流浪的家》後,帕切特懷着忐忑的心情給漢克斯發了一封郵件,邀請他錄製有聲書,「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答應,但我知道,如果我沒有勇氣開口你就沒有機會答應。我最喜歡的有聲書是由梅麗爾·斯特里普朗讀的,我認為朗讀《流浪的家》也能成為你職業生涯的里程碑」。她沒想過對方會同意,畢竟這可是全世界最知名、工作最繁忙的演員。沒想到他一口答應了。
我沒聽過有聲書,但據說湯姆·漢克斯的聲音引人入勝,無論是代入書中青春期的小男孩,還是深陷中年危機的男人,可以找來聽聽。
關於荷蘭屋
荷蘭屋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帕切特借鑑了她兒時所住房屋的一些特徵。
她原本想把故事發生地設置為芝加哥,因為那裡有很多古老而美麗的荷蘭式豪宅,但她的上一本小說《與你同行》寫的就是芝加哥的故事,所以她將本書的背景改成了賓州的Elkins Park。這裡是她一位好友出生長的地方,她可以詢問好友,搞清楚丹尼和梅芙會進當地的什麼學校、平時坐哪路車上學。
帕切特希望將荷蘭屋視作小說中的一個角色。它是種種美好事物的象徵,梅芙和丹尼一再重返荷蘭屋,就體現着他們無法放下過去的處境。而對母親來說,從窮街陋巷的貧民窟搬入荷蘭屋,也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不僅房子本身,就連其中的衣物、首飾盒、畫像,都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