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浣溪沙 外家種德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浣溪沙 外家種德堂

作品名稱:浣溪沙 外家種德堂

創作年代:宋金時期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元好問

別名:元才子、遺山先生

浣溪沙 外家種德堂是宋金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作的一首詩詞。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1]

詩詞正文

牆外桑麻雨露深。堂前桃李有新陰。

高門因見古人心。

三世讀書無白屋,一經教子勝黃金。

小雛先與喚瓊林。[2]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詞為金代之冠,散曲對當世有倡導之功。他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在文學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於1221年進士及第,後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68歲。

作者生平

元好問年輕時,正值蒙古軍南侵,山西各地兵荒馬亂,他帶着母親,逃到河南。殘酷的生活現實和顛沛流離的遭遇,給元好問以深刻的影響。他初步了解了社會和人民,開始創作一些反映現實,詛咒戰爭的詩歌。同時,寫下了《論詩絕句》30首,對魏晉以來的詩歌作了系統的批評,在文學批評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生逢亂世出佳作

元好問出身在一個官僚家庭,他的先祖系鮮扦族拓跋氏,北魏時期改姓元。北宋宣和年間,他的高祖元誼擔任忻州神武軍使,曾祖進便定居在忻州。父親元德明一生沒有做官,但是詩寫得很好,在當時就很有名氣。元好問出生後幾個月,就過繼給他的叔父元格。元格當時任縣令,元好問五歲時跟隨叔父住在掖縣(今屬山東)任上,開始學詩,據說他七、八歲時就能寫詩,被人們稱為「神童」。十四歲時,隨叔父到陵川任上,在著名學者郝天挺門下求學六年,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養,為他後來做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詩人二十一歲時,叔父元格在隴城(今甘肅泰安縣東北)病逝,他扶柩回到秀容老家。這時蒙古軍南侵,河東北路都處在兵荒馬亂之中,詩人不得已於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攜同自己的母親離開家鄉,流亡到河南。殘酷的現實和顛沛流離的遭遇,打破了他這個富貴公子的閒適生活,使元好問初步接觸了社會和人民群眾,思想上有很大觸動,開始創作了一些反映現實、詛咒戰爭的詩歌。如《陽信砦》、《石嶺關書所見》、《春日》等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值得重視的是詩人在這一時期寫下了著名的《論詩絕句三十首》,對魏晉以來的詩歌作了較系統的批評,提出了卓越的見解,一直受詩家的重視。

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三十二歲,考中進士,擔任過一段時期的國史院編修。後來就閒居在登封,著書賦詩,並且和農民有一定接觸。從三十七歲(1226年)開始,他先後出任鎮平、內鄉、南陽(均屬於河南省)縣令。這一時期詩人目睹腐朽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寫下了一些現實主義詩作。其中有諷刺時政的,如《虎害》、《雜著》等,有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如《秋蠶》、《宿菊潭》等,有關心民事生產的,如《乙酉六月十一日雨》、《驅豬行》等。

公元1232年,蒙古軍攻陷洛陽,圍攻汴京,元好問這時在朝中任左司都事。第二年,汴京城破,他和其他金朝官員被驅遣至山東博州,過了幾年俘虜生活。在金朝滅亡前後的這一段時期,詩人深感國破家亡的痛苦,滿懷悲憤地寫下了大量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成就,成為整個遼金詩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品。如他被蒙古軍遣送博州途中所寫的《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反映「道旁僵臥滿纍囚」,「白骨縱橫似亂麻」的悽慘景象,讀後令人悲憤不已。《雁門道中書所見》是詩人在金亡以後,面對蒙古統治者的殘暴統治,飽含着血淚寫成的一篇控訴書:

食禾有百滕,擇肉非一虎。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單衣者誰子,販糴就南府。傾身營一飽,豈樂遠服賈。

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半嶺逢驅車,人牛一何苦!呼天搶地,為民申訴,表現了強烈的愛憎感情。除直接反映現實的詩歌以外,詩人還寫了不少述懷、詠物、寫景之作,大都言情抒憤,也是很有價值的。元好問繼承了自建安諸子至杜甫等人的現實主義傳統,其詩以內容豐富、氣勢豪邁、格調悲憤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是中國古代負有聲譽的傑出詩人。潛心修書

公元1239年,詩人五十歲,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秀容。他決心不再作官,而立志撰寫金史著作。他在家裡建起了一座野史亭,經常奔走四方,搜集到大量史料,經過將近二十年的努力,編纂成《中州集》和《壬辰雜編》等書。《中州集》十卷,收錄有金代的詩歌,每人都有傳記,保存了不少文獻資料,是「借詩以存史」,堪稱斷代詩史。《壬辰雜編》今已失傳。元人撰寫的《金史》,有很多材料都是從這兩部書中得來的。 元好問晚年也寫詩,但除一些山水詩仍然閃射出光彩以外,其餘大部分是題畫、應酬、遊戲一類的作品,雖然有時也發出懷念故國的感嘆,但更多的則是流露了嗟老悲窮的思想,成了一個「衰年那與世相關」的遺民。[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