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為舊名,1955年成立,1987年撤銷。居民主要為漢族黎族苗族等。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政府駐地:通什市

成立日期:1955年

外文名稱:HainanLizuMiaozuZizhizhou

面 積:1.74萬平方公里

撤銷日期:1987年

基本簡介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HainanLizuMiaozuZizhizhou) 海南舊地名。黎族人民最早的聚居地。位于海南島南半部,東南與西沙群島相望,西靠北部灣,東、北與漢區毗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占海南島面積一半以上。人口203.79萬,占海南島總人口的1/3。州府設在通什市。居民有黎、苗、回、漢等民族。

自治州境內山丘起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有五指山、尖峰嶺、鸚哥嶺、吊羅山、黎母嶺等十多座千米以上高山,西南部伸延有丘陵、台地和沖積平原。熱帶氣候,終年無霜。年降水量從五指山(2400毫米)向南(1600毫米)、向西(900毫米)遞減。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降水集中在8~10月,中間常有颱風侵襲。11月~翌年4月雨水少,乾旱缺水。

歷史沿革

州境秦時為象郡,漢為儋耳郡地,隋為臨振郡,唐置崖州,歷經中國封建各朝。民國廢州府,設樂東、保亭、白沙3縣。1949年並3縣為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轄通什、三亞2市和樂東、保亭、白沙、東方、瓊中、陵水、昌江7縣。1987年由於設立海南省而撤銷自治州。

1949年3月,成立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1年1月,撤銷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7月1 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設置秘書室、民政科、財政科、農林科、文教科、工商科、衛生科共7個單位,編制131人(含人民法院)。

1953年~1954年,增設經委、財委、計劃科、統計科、合作指導科、商業科、工業科、交通科、人事科、稅務局、糧食局、郵電局、中心支行、公安處。撤銷農林科,分設農業科、林業科、水利科、水產科。編制178名。

1955年10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自然撤銷。

1956年,州人委設置辦公室、人事科、政法辦公室、民政科、工業交通辦公室、工業科、勞動管理科、手工業管理科、市政建設科、交通科、農林水辦公室、農業科、畜牧科、亞熱帶經濟作物科、移民墾荒科、林業局、水利科、水產科、財糧貿辦公室、財政科、稅務局、商業局、計委、文教衛生辦公室、文化科、教育科、工農教育科、體委、收音站、衛生科、公安處、監察處共32個單位,行政編制270名。

1957年,將工業科、交通科、手工業管理科合併為工交局;農業科、亞熱帶經濟作物科、畜牧科、水產科合併為農業局;撤銷水利科,成立水利局;財政科、稅務局合併為財稅局;文化科、教育科合併為文教局;民政科、移民墾荒科、勞動管理科合併為民政局。撤銷工業交通、農林水、財糧貿、文教衛生、政法5個辦公室,行政編制減為220名。後增設物價科。

1958年,將物價科併入計委,體委併入文教局,民政局包括老區建委。撤銷工交局,分設工業局、交通局,增設勞動局、畜牧局、開發局、外貿局、移民墾荒局。監察處、公安處分別改稱監察局、公安局,行政編制減為186名。

1958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委搬到海口市和海南行政公署合署辦公(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正式通知),對內一套人馬,對外兩個牌子。1961年11月,恢復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機構,州人委搬回通什鎮辦公。工作機構設置30個:州人委辦公室、勞動局、工業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外貿局、公安局、經委、農林水辦公室、財貿辦公室、交通運輸局、水電局、廣播站、財政局、稅務局、文化局、教育局、苗族工作委員會、民房建設委員會、統計局、手工業局、物資局、森工局、水產局、五料基地局、衛生局、人事局、供銷社、檔案館,行政編制272名。後增設建築工程局(簡稱建工局)。

1964年,增設工商行政管理局、民間運輸管理局、農業機械管理局、文教衛生辦公室。是年7月,將民房建委、建工局和通什鎮建委合併為民房市政建設委員會。1965年1月,增設科學技術委員會。1966年9月,增設農墾局。

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開展「文化大革命」。州政府機關受到造反派的衝擊,機構處於癱瘓狀態。1967年3月25日,遵照海南地區軍管會命令,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軍事管制委員會,對全州黨政工作實行一元化領導。州軍管會下設生產委員會,行使州人委的職權。

1968年4月6日,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對全州黨政工作實行一元化領導。州軍管會及其生產委員會自然撤銷。州革委會設辦公室、政治部、生產指揮部。是年12月,改設辦事組、政工組、生產組、保衛組及16個服務站。州革委會生產組分管農林水牧、水產、工業生產、農機、機械物資供應、交通運輸、商業供銷、糧油、財政金融、人民衛生等10個服務站。1969年8月,撤銷所有服務站,生產組設立秘書、計劃、農業、農機、交通、工業、財貿、衛生8個辦公室。1971年7月,撤銷秘書、計劃、農業、農機、財貿5個辦公室,改設政工、戰備、民政、科學研究、計劃統計、農林、水電、商業、糧油、財稅、土地規劃11個辦公室和人民銀行。

1972年12月,上述辦公室全部撤銷,新設農林水辦公室、工交辦公室、財貿辦公室、科教辦公室、計劃委員會、政法委員會。農林水辦公室分管農業局、林業局、水產局、水電局,工交辦公室分管輕化局、二輕局、農機局、公路運輸局、郵政局、電信局,財貿辦公室分管商業局、糧食局、財稅局(後改財政局)、人民銀行、建設銀行,科教辦公室分管教育局、衛生局、科技局、體委,計劃委員會分管勞動局、建工局(後改基建局)、物資站(後改物資局),政法委員會分管公安局、民政局、人民法院。

1973年6月,撤銷州革委會生產組、政工組、保衛組。8 月,撤銷上述三大組各辦公室,原生產組各委、辦、局(後增加外事辦公室、文化局),改為州革委會下設機構。

1974年,成立工商行政管理局,與商業局合署辦公;撤銷公路運輸局,成立公路局、汽車運輸公司。

1975年6月,成立供銷合作社。12月,撤銷州革委會辦事組。改為州革委會辦公室。

1976年,成立地震辦公室,外事辦公室改為外事處。

1978年,設立熱帶作物局;成立社隊企業管理局,與二輕局合署辦公;地震辦公室改為地震局。

1979年,設立畜牧局;成立稅務局、外貿局,分別與財政局、外貿公司合署辦公;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文教辦公室,撤銷科教辦、科技局;社隊企業管理局和二輕局分設;調整原計劃委員會,分別成立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基本建設委員會。

1980年,撤銷基建局,成立統計局、物價局、人事局、司法局、醫藥生產供應公司、氣象局、檔案局、僑務辦公室,其中氣象局、檔案局、僑務辦公室分別與氣象台、檔案館、外事處合署辦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商業局分開辦公,財政局和稅務局分開辦公。

1982年8月9日,黨政分家,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撤銷州革委會。

1983年機構改革,州政府設置32個工作部門:州政府辦公室、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統計局、物價局、城鄉建設環保局、交通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水利電力局、水產局、財政局、稅務局、審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業局、糧食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文化局、教育局、衛生局、計劃生育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人事局、勞動局、外事辦公室和僑務辦公室(合署)。行政編制從原來1518名,減為1201名。

1984年~1986年,先後增設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民防空辦公室、建設委員會、環境保護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財貿辦公室、二輕局、國土局、鄉鎮企業管理局、公路局等10個工作部門,撤銷城鄉建設環保局。

1987年12月18日,召開自治州第七屆人大第二次會議,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海南省及其籌備工作的通知》精神,宣告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結束。州政府及其工作機構隨之於1987年12月31日撤銷。

經濟建設

自治州經濟以農業為主。多種水稻、白蘭(山稻)和雜糧。熱帶作物種類繁多,是中國最主要的橡膠生產基地。紅欏、綠楠、子京、母生、胭脂等熱帶珍貴林木較多,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黎母嶺均為重要林區。林中有鹿、熊、長臂猿等多種貴重動物和紅、白藤等特產。草場廣闊,主要分布在西部,發展養牛業條件良好。沿海盛產魚、鹽。鶯歌海鹽場是華南規模最大的鹽場。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銅、金、水晶、磷、褐煤等礦,南部沿海有稀土礦藏。海南石碌鐵礦以品位高著稱於世,產品大量出口。工業基礎薄弱,現已興建有採礦、電力、化學、機械、森林加工、食品、橡膠等部門。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主要港口有八所港、榆林港和三亞港。

州內三亞市的天涯海角鹿回頭、大東海,景色迷人,是良好的避寒旅遊勝地。五指山奇峰突起,林木茂密,是度假勝地。[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