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原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原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

海原縣是集乾旱山區、革命老區、回族聚居區為一體的農業人口大縣。海原縣因「花兒剪紙」民間藝術獲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其境內有南華山靈光寺等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遊牧區,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魏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隋屬平涼郡。

唐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五代時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1038年,西夏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

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毀。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于海原西安州。明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海原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寧遠、維新、安仁、清和、安化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民國二十四年初,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萬梅鄉駐海城,轄6聯保、13保、184甲;寧遠鄉駐李旺,轄5聯保、20保、187甲;維新鄉駐新營,轄4聯保、22保、243甲;安仁鄉駐西安,轄2聯保、10保、100甲;清和鄉駐紅古,轄2聯保、12保、104甲;安化鄉,駐何家店,轄3聯保、9保、105甲。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海原縣分為復興(駐海城,轄6保)、西(駐西安,轄6保)、高崖(駐高崖,轄7保)、李旺(駐李旺,轄7保)、楊郎(駐楊郎,轄3保)、正氣(駐鄭旗,轄5保)和新營(駐新營,轄8保)等7鎮和新民(駐馬營,轄6保)、興仁(駐興仁堡,轄3保)、閻芳(駐龍池灣,轄6保)、武塬(駐袁家河,轄10保)、舊營(駐舊營村,轄5保)和大寨(駐夏家堡,轄6保)等6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舊營、武塬、大寨3個鄉及新營鎮、西安鎮的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同時,新營鎮改置為古城鎮。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

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海原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

1950年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1951年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

1950年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1953年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1954年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1985年12月,設立高台、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至此,海原縣共轄海城鎮1鎮和紅羊、羅川、雙河、李旺、徐套、關莊、蒿川、鹽池、西安、史店、曹窪、樹台、關橋、賈塘、興隆、高崖、興仁、九彩、鄭旗、楊明、李俊、羅山、高台等23鄉。

2000年,海原縣轄3個鎮、21個鄉。海原縣屬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現黑城鎮正式更名為三河鎮。

2009年06月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地海城鎮。

2015年01月固原市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1]

行政區劃

海原縣,2005年底,海原縣總人口386776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2.6%、非農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漢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2006年,海原縣面積6979.2平方千米。總人口38.67萬。轄4個鎮、14個鄉,16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截止2015年,海原縣轄4個鎮、12個鄉,16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轄區包括:海城鎮李旺鎮西安鎮七營鎮、史店鄉、樹台鄉、關橋鄉、高崖鄉、鄭旗鄉、賈塘鄉、曹窪鄉、九彩鄉、李俊鄉、紅羊鄉、關莊鄉、甘城鄉。

海原縣境內有:南華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海原甘鹽池種羊場。

人口民族

人口數據

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34709戶453309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84357人,鄉村戶籍人口368952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02512戶40389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3176人,鄉村常住人口280722人,城鎮人口比重為30.50%。全年出生人口0.75萬人,出生率為18.59‰,死亡人口0.19萬人,死亡率為4.81‰,自然增長率為13.78‰。

民族分布

海原縣為回族主要聚居區,此外還有東鄉族、蒙古族、苗族、藏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東與原洲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靖遠、會寧縣,北瀕中衛、同心縣。

地形地貌

該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余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占66%,土石山區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地帶,山大溝深,平均海拔1951米,境內馬萬山海拔2995米,是寧夏第二高峰。

氣候特點

海原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常年乾旱少雨,風大沙多,水土流失嚴重,各種災害頻繁。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土壤環境

海原縣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從南到北橫跨中溫帶乾草原和荒漠草原,隨着自然條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斷演變,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區以黑壚土為主,其土層深厚、質地均勻,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農業土壤。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盤生態經濟圈生態工程建設區。

水文特徵

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2]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海原縣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

礦產資源

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雲岩、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占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布於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易開採。石膏屬一種非金屬礦種,其具有質輕、防火、防潮、節能等優點和特點,被廣泛用於建築、化工(農藥、肥料、醫藥)、輕工(造紙、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冶鎂白雲岩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是冶煉金屬鎂的優質原料。主要分布在興仁油井山、曹窪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水利資源

海原縣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交通運輸

中寶鐵路、中郝高速公路、銀武高速公路、109國道及銀平公路、中靜公路等過境。全部鄉鎮通油路。

2018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3313.94公里,公路密度為51.30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級分國道265.39公里,省道540.93公里,鄉道629.86公里,村道1877.76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186.23公里,一級公路15.30公里,二級公路173.31公里,三級公路552.82公里,四級公路2386.28公里。

2018年末全縣有客運企業7家,在冊營運客運車輛525輛,其中班車179輛、公交車79輛、出租車267輛。共開通客運線路193條,其中跨省4條、跨市26條、跨縣9條、縣內154條,日發班次192個,行政村通客車率99.6%。現有二級客運站1個,鄉鎮四級客運站13個,農村客運招呼站173個。有普通貨運企業47家,在冊貨運汽車9238輛。有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站1家,二類機動車維修企業12家,三類維修業戶218家,摩托車維修業戶12家。有二類駕校2所,駕校教練場3個,總面積 22.7萬平方米,教練車177輛,教練員178人。全年完成機動車駕駛員培訓5366人、從業資格證培訓考試1257人、道路運輸駕駛員繼續教育2918人、從業資格證誠信考核6552件。

經濟

綜合

2018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68億元,同比增長1.5%(可比價,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23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30億元,同比下降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16億元,同比增長3.4%。從三個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來看,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73.0%、-76.2%、103.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1.1、1.5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3043元,同比下降0.8%。

2018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3.3%,較去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食品煙酒類、衣着類、居住類、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交通和通信類、教育文化和娛樂類、醫療保健類及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分別上漲4.0%、4.0%、2.9%、2.2%、4.6%、1.7%、0.8%、7.9%。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6.5%。

第一產業

2018全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84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農業產值17.34億元,同比增長4.6%;林業產值0.47億元,同比增長40.2%;牧業產值8.11億元,同比增長2.3%;漁業產值3.6萬元,同比下降96.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1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70億元,同比增長4.3%。

2018全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4.05萬畝,同比增長1.7%;糧食總產量25.51萬噸,同比增長16.0%。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2.90萬畝,同比增長2.4%;小麥總產量1.69萬噸,同比增長12.7%。玉米播種面積35.10萬畝,同比下降0.9%;玉米總產量12.64萬噸,同比增長23.1%。薯類播種面積41.00萬畝,同比下降1.2%;薯類總產量38.00萬噸,同比增長7.6%。全年全縣油料播種面積8.76萬畝,同比增長1.5%;油料總產量1.34萬噸,同比增長6.2%。全年全縣中草藥材播種面積5.41萬畝,同比增長13.9%;中草藥材總產量0.56萬噸,同比增長26.9%。全年全縣瓜果類播種面積5.5萬畝,同比增長6.9%;瓜果類總產量7.24萬噸,同比增長5.5%。全年全縣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6.74萬畝,同比增長6.3%;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8.54萬噸,同比增長6.0%。

2018年末全縣牛存欄7.08萬頭,同比增長22.3%。其中,肉牛存欄6.99萬頭,同比增長28.0%;奶牛存欄0.09萬頭,同比下降72.7%。羊只存欄43.77萬隻,同比增長22.1%。家禽存欄25.87萬隻,同比下降12.0%。全年累計牛出欄4.42萬頭,同比增長7.3%;羊只出欄34.06萬隻,同比增長5.8%。家禽出欄21.15萬隻,同比增長2.1%。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51萬噸,同比增長5.6%。

2018全年全縣完成造林面積14.55萬畝,同比增長42.93%。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末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全年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2.0%。全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業務收入13.55億元,其中主營業務收入13.50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04億元。全縣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實現1.05億元,同比下降1.%。

建築業

2018全年全縣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5.84億元,同比下降17.4%。全縣三級資質等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7家(其中三級資質等級6家,二級資質等級1家)。建築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32萬平方米,其中房屋新開工面積8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58萬平方米,竣工價值23.61億元。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全年全縣500萬元以上(不含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2.4%。其中,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同比增長53.0%,5000萬元以下投資項目同比下降42.7%。

2018年,國有經濟控股投資同比下降51.8%,占總投資的21.6%,占比下降了8.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7倍,占總投資的24.6%,占比下降了27.4個百分點。

2018年,第一產業同比下降42.0%,占總投資的2.9%,占比下降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同比增長1.9倍,占總投資的19.9%,占比提高15.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同比下降43.3%,占總投資的77.1%,占比下降14.8百分點。

2018全年在庫施工項目177個,同比減少47個,下降20.9%。其中投資項目155個,房地產項目22個。

房地產業

2018全年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5.54億元,同比下降44.8%。其中,住宅投資4.05億元,同比下降47.8%;商業營業用房完成投資1.28億元,同比下降35.0%。全縣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1.0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其中住宅施工面積60.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1%。全縣房屋新開工面積23.6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6%。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7.7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7.1%。全縣房屋竣工面積16.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7.9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8.7%。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2.7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0.8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0.6%;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1.8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7%。

財政

2018全年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42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32億元,同比下降18.0%;非稅收入完成1.10億元,同比增長85.2%。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8.73億元,同比增長13.1%。八項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2.44億元,同比增長17.8%;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32億元,同比增長10.8%;教育支出完成9.38億元,同比增長10.9%;科學技術支出完成0.12億元,同比增長55.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7.85億元,同比下降6.6%;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完成6.10億元,同比增長14.2%;節能環保支出完成1.93億元,同比增長45.1%;城鄉社區支出完成4.44億元,同比下降7.6%。

金融

2018全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96.59億元,同比增長10.3%。住戶存款餘額為42.65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為7.16億元、廣義政府存款餘額為46.78億元。全年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5.87億元,同比增長19.5%。住戶貸款餘額為37.7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為30.67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為7.09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為18.1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為0.66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為1.40億元,票據融資餘額為16.05億元。

保險

2018全年全縣保費收入共計22252.53萬元,同比增長11.7%;支付賠款共計9380.75萬元,同比增長10.9%。[3]

社會事業

郵電通信

2018全年全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770.75萬元,同比增長15.4%;全年電信業務總量124032.93萬元,同比增長89.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79萬戶,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電話年末用戶1.01萬戶,同比下降37.9%;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3.41萬戶,同比增長0.4%;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7.57萬戶,同比增長47.6%。

2018全年全縣用電量5.07億千瓦時。全行業用電量3.87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用電量0.05億千瓦時,第二產業生產用電量3.18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生產用電量3.08億千瓦時;建築業用電量0.10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量0.64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20億千瓦時,其中:城鎮居民用電量0.32億千瓦時;農村居民用電量0.88億千瓦時。

教育事業

2018-2019學年,全縣共有學校326所。小學278所(其中,縣城小學9所、鄉鎮中心小學12所、村級小學116所、教學點141個);中學22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24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6所、民辦幼兒園4所、公建民營幼兒園4所)。全縣共有教學班2315個,其中小學階段1302個(特教學校5個)、初中395個、學前幼兒447個(其中幼兒園126個)、普通高中129個、職業高中42個。全縣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5個。全縣現有教職工4738人(在編4520人,特崗218人),女教職工2419人,專任教師4722人。按學校類別分幼兒園81人、小學2547人、初中1379人、高中學校493人、特殊教育學校13人、職中112人、局機關培訓中心等113人。全縣共有在校學生86391人,其中女生42087人(占48.8%)、少數民族72633人(占84.1%)。其中:小學階段在校學生40038人(特教學校61人)、女生19445人(特教學校23人)、少數民族34578人(特教學校47人)。初中階段在校學生19795人,其中女生9688人、少數民族16780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472人(不含高三836人補習生),其中女生4009人、少數民族5697人。中等職業在校生2630人(其中,全日制1877人、非全日制753人),其中女生1202人、少數民族2046人。學前幼兒學生16456人(小學學前班11641人、在園幼兒4815人),其中女生7743人、少數民族13532人。全縣有寄宿制學校33所(小學9所、一貫制7所、初級中學12所、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住校生27570人(小學3337人、初中16052人、高中8181人)。全縣4-6周歲幼兒20192人,入學16456人,入學率81.5%;7-12周歲適齡兒童47485人,緩免入學1人,入學4748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13-15周歲初中適齡人口22043人,入學21630人,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8.1%;16-18周歲高中適齡人口21008人,轄區高中階段在校學生19182人,高中階段入學率為91.3%。

勞動就業

2018全年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全縣共完成各類培訓1292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9737人),其中:汽車駕駛員2749人,技能培訓6988人,致富帶頭人520人,實用技術1821人,其他849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04筆3941.5萬元;培育創業實體355個(小老闆241人、小企業114個),創造新崗位912個,創業帶動就業2215人。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8.9萬人,創收13.62億元。

居民生活

2018全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0.6元,同比增長11.1%。其中:工資性收入實現4247.6元,同比增長19.3%;經營淨收入實現2850.9元,同比增長15.1%;財產淨收入實現98.5元,同比下降11.8%;轉移淨收入實現1313.7元,同比下降12.9%。全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42.6元,同比增長4.5%。

2018全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6.5元,同比增長7.6%。其中:工資性收入實現20410.2元,同比增長11.7%;經營淨收入實現1419.1元,同比增長14.6%;財產淨收入實現726.5元,同比下降34.7%;轉移淨收入1490.7元,同比下降13.6%。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302.6元,同比增長1.2%。

社會保障

2018年末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16.28萬人,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9%。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5萬人,同比增長51%。離退休人員1.24萬人,同比增長34%。

2018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76萬人,同比下降0.4%(移民搬遷導致人數下降)。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65萬人,同比增長13.0%;參加城鄉居民統籌醫療保險人數38.11萬人,同比降低0.9%。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11萬人,同比增長15.6%。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13萬人,同比增長6.6%。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縣共有各級各類衛生計生機構315家,其中區級醫療機構分支機構1家(寧南醫院),縣級衛生計生機構5家,鄉鎮衛生院1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家,村衛生室268家,民營醫院4家,個體診所16家;共設置病床1388張,每千人擁有病床2.98張;縣、鄉兩級衛生計生機構共核定事業編制1092個,目前有醫護人員1543人,其中:在編人員1008人,聘用人員535人,每千人口擁有醫護人員3.3人;全縣有在冊執業(助理)醫師總數577人,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4人,在冊護士495人,每千人口擁有註冊護士1.05人,共有村醫296人,其中大專學歷村醫290人,占比97.97%。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 12.27 ‰,嬰兒死亡率 8.30‰,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 99.98 %。

能源環境

2018全年全縣能源消費量34.24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2.89%。分行業來看,第一產業能源消費總量3.52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2.03%;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總量10.50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8.42%,其中工業能源消費總量7.85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8.35%;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總量10.75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38%;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總量9.4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0.26%。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32%。

2018全年全縣縣域空氣質量好於和達到二級 (當空氣污染指數達0—50時為1級;51—100時為2級;101—200 時為3級 ;201—300時為4級;300以上時為5級。其中3級屬於輕度污染,4 級屬於中度污染,5級則屬於重度污染)的天數為312天(剔除沙塵天氣) ,達標率為93.9%。實測大氣可吸入顆粒均值為0.065毫克/立方米,細顆粒均值為0.02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均值為0.01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值為0.016毫克/立方米。

安全生產

2018全年全縣共發生一般生產安全事故5起,死亡4人(其中道路交通安全事故3起,死亡2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74,全縣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

旅遊景區

海原縣境域遼闊、歷史悠久。它是「菜園文化」的歷史見證。曾因1920年環球大地震而成為聞名世界的「在山走動的地方」。海原縣人文景觀、風景名勝眾多,有「奇峰插天,登其巔可望黃河」的南華山;有山秀鳥語、碧水溪鳴的原始森林;有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宮;有「四時春不斷、十生水獲得」的靈光寺;有殿宇參差、古洞幽深「的天都山石窟;有始建於清代的回族聖地九彩坪拱北。這裡是中原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交融地帶,各種景觀獨具特色,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鳳凰城址

修築於宋,原有內、外城之分,現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牆。史志載:「西夏境域,東距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即指今蕭關城址。

靈光寺

靈光寺位于海原南華山西麓,距縣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攜愛妃沒移氏棲居之地,行宮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飛檐斗拱,綿延數里。境內五泉竟洌,華山疊翠,自然景觀奇麗壯觀。公元1081年被宋將李憲燒毀。現山上建築已毀,遺址尚存。靈光寺草木茂盛、山峰突兀,山勢雄秀,風光如畫,分布于山上的樺樹及上萬畝松林鬱鬱蔥蔥,四季景色宜人,引人入勝,霧松盈林、景色別致,已成為休閒避暑的好去處。

石窟景點

天都山始名於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當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奪取後泛稱「天都」,稱西華山為「天都山」。

石窟位於天都山東麓腰部,共6空。宋慶曆二年,夏天授禮法延扎五年(1042)前後,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築台鑿窯(今祖師洞)為遊獵避暑宮,即石窟之始。宋夏後期,石窟逐漸演變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廟。石窟在明萬曆年間、清和民國年間曾重修。因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窟內原塑及窟外建築均毀,尚存清至民國修繕洞窟碑記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廟祠佛像,有祖師洞、玉皇洞、三宮殿、土地洞、法王閣、觀音洞等6窟,有盤山曲徑可登臨,西夏時期李元昊曾與妃沒移氏相居。

每年農曆「四月八」,舉行重大宗教活動,香火繚繞,遊人如織,對考察海原佛教、道教歷史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石窟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

壓砂瓜

壓砂地種植硒砂瓜在海原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栽培經驗,加之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生產的硒砂瓜果大,色澤鮮美,香氣濃郁,以其甘甜、味純、質優被譽為上品。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中城市居民和經濟發達地區對餐後水果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優質的硒砂瓜頗受人們的青睞,是海原縣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自治區、中衛市及海原縣已將壓砂地硒砂瓜種植作為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進行重點開發,並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加之市場價格帶動,種植方式採用壓砂地覆膜種植和露地覆膜種植及拱棚種植。壓砂地硒砂瓜特色種植和塑料拱棚高效設施種植初具規模,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壓砂地硒砂瓜種植區主要涉及興仁、高崖、關橋、徐套、蒿川等鄉鎮,2006年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預計總產量達1.6億公斤。特別是硒砂瓜主產區興仁、高崖、關橋三個鄉鎮,年種植面積占海原縣的85%以上。

蔥韭蒜

蔥韭蒜是海原縣的區域優勢產業之一。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很多先進的種植經驗和栽培方法,加之適宜的氣候、土質條件,生產的蔥韭蒜具有品質好、耐貯藏等優點。隨着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紅蔥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價格逐年增長,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當地農民抓住這個機遇,更好地挖掘紅蔥和大蒜在當地的生產潛力,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海原縣蔥蒜種植區分部在海城、史店、高台、西安、曹窪、李旺六個鄉鎮。主產區在的南華山北麓一帶史店、海城、高台、西安等鄉鎮,本地區地勢高寒,土壤為黑壚土,土層深厚,氣候涼爽,降雨量相對充沛,適宜種植大蔥。隨着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蔥蒜主產區的鄉鎮把發展蔥蒜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來抓,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逐步挖掘生產潛力,蔥蒜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正在由單純的擴大種植面積向產、加、銷齊舉,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並重的方向發展。

2006年海原縣蔥韭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紅蔥3萬畝,大蒜0.1萬畝, 韭菜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4926萬公斤。蔥蒜種植已由以戶為單位的零星種植髮展到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村種植,如:史店鄉蒼灣行政村,海城鎮山門村。蔥蒜種植面積由90年的0.5萬畝發展到2006年的2萬畝,總產量預計達2.6萬噸。

相關信息

2016年5月22日,寧夏回族自治區2016年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評審結果公示,海原縣上榜。

城市排名

2018年上半年,寧夏回族自治區14個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由好到差排名公布,海原縣名列第3位。

自然災害

2019年1月24日15時51分,在海原縣(北緯36.70度,東經105.21度)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相關視頻

海原扶貧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