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我不以為苦(喬正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涉江我不以為苦》是中國當代作家喬正芳的散文。
作品欣賞
涉江我不以為苦
涉江我不以為苦,因為江水只浸沒我的鞋幫。這時我的觸覺,大異於平時赤腳浸雨水或自來水。一種強烈的、直沁到心裡的涼,是刺激,也是快感。水又極清,灘地上遍布的卵石,到了水中,變得十分晶瑩美麗,竟使得我忍不住幾次彎腰去摸摸。然後掬起一點冷水濕濕自己的額頭,心中想道,這可是李冰引來的雪山之水呀!
我涉水時正走過飛沙堰。飛沙堰的「堰」即都江堰之「堰」,亦即李冰留下的六字真言「深淘灘,低作堰」之「堰」。身臨其境,我才看清楚,它原來是布置在江中的,可以根據需要改變位置的,用以導江分流調節內外江水量的水工設施。水小時則導水多入內江,首先滿足成都平原的需要;水大時則導水多走外江,不使多餘的水進入成都平原。再加上寶瓶口這道可靠的節制閥,便保證了成都平原的水旱無憂。這種「堰」的結構,在四五十年前,還是以竹編長籠內裝卵石,也就是二王廟前石刻治水三字經中說的「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了。如今「堰」雖已改用現代混合結構材料,位置則以鋼絲繩系定(仍可調節),其創意和發明權仍不能不歸於李冰這位永遠的天才。
當天上午涉水過飛沙堰的只我一人。有對年輕男女,原來走在我前面約百數十米,不願涉水便打轉了。其實去離堆本不該走這條路,從灌縣城出南橋,就可以買票進「離堆公園」,用不着打濕腳。問題是「離堆公園」何以不屬於整個的「都江堰景區」,豈「主管」不同,利益矛盾所致歟?
過了飛沙堰,就上離堆了。聖人云,行不由徑。我卻是獨自一人由別徑上離堆的,因此也覺得特別有意思。
上離堆後,先進伏龍觀,觀踞離堆之頂,樓閣三層,氣象雄偉。最上層是留待外國朋友和領導同志登臨的,我輩只能到二樓。如果來一點阿Q式的自我安慰,則看寶瓶口也正以二樓為好,因為三樓離水面太遠,一樓則太近。
從二樓北望,只見岷江從遠處雪山下奔來,被江中的「魚嘴」分為兩道,左為外江,右為內江。有幾條堰斜在江中,起着「分四六」的作用。內江這邊的水,全部奔向樓右,擁擠着闖入寶瓶口。瓶口既窄,水即變深,呈墨綠色,流得更急,作風雷聲。樓臨寶瓶口一側,下憑峭壁。倚欄看水,人面距水只十餘米,水花飛濺,涼霧襲人。樓中人少,故無脂粉蘭麝,盡可口鼻並用,恣意吞吸江水帶來的雪山的清冷的氣味。此時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已與江色江聲江流江靈交會合一,只覺得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愉快和興奮,簡直像東坡在赤壁舟中,飄飄乎羽化而登仙了。
樓臨江設帶椅圍欄,欄即長椅之靠背,布局類似蘇杭等處的「美人靠」。倚欄既久,便在長椅上半躺半坐,耳聽兩千年來不絕的濤聲,心想華陽古國秦漢至今的流變,不知不覺竟從上午十時許坐到了下午一時許,連飢餓都忘記了。
寶瓶口上空有游觀索道,卻不直通伏龍觀。坐在纜車中,腳不落地,身不由己,匆匆一瞥,恐怕領略不了多少大自然的美妙和天工開物的雄奇。再遠望二王廟後新建的觀景台,更是迷茫一片。從那邊看離堆伏龍觀,恐怕也不會更清楚,怎能像這樣身歷其境,看得真切。
伏龍觀是道觀,名稱也含有厭勝的意義,這且不必管它。反正這裡現在已命名「李冰紀念堂」,建築卻還一仍舊制,未加改動。我以為這種「舊瓶裝新酒」的做法是很高明的,在玉壘關前降伏岷江之龍的,本不是甚麼太上老君、旌陽真人,而是血肉之軀的凡人李冰。觀中聯匾不少,都是讚頌李冰的,年代多屬清朝,也有民國時的,而絕無新作,這和舊式樓觀的環境也顯得協調。不像長沙城中,游觀處多見現代詩詞、領導題字,時代色彩雖濃,歷史氣氛反而淡薄了。
作者簡介
喬正芳,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