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澀梨,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台灣林檎Malusdoumeri(Bois)Chev.[PirusdoumeriBois.Malusformosana(Kaw.etKoidz.)Kaw.etKoidz.]的果實。台灣林檎主產於台灣、廣西等地。具有消食導滯,理氣健脾之功效。常用於食積停滯,脘腹張痛,泄瀉。[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澀梨
漢語拼音:Sè Lí
別名:山楂、山楂果、台灣蘋果、山仙查
性味:味甘、酸、澀,性微溫
功能:消食導滯,理氣健脾
主治:常用於食積停滯,脘腹張痛,泄瀉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澀梨
拼音名: Sè Lí
別名: 山楂、山楂果、台灣蘋果、山仙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us doumeri(Bois)Chev.[Pirus doumeri Bois.Malus formosana(Kaw.et Koidz.)Kaw. Et Koidz.]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台灣林檎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果實成熟時採摘,鮮用或用沸水湯10min後,撈起切片,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生活費拔1000-2000m的闊葉樹林中。
原形態
台灣林檎,喬木,高達15m。嫩枝被長柔毛,老枝暗灰褐色或紫褐色,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3cm;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早落;葉片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9-15cm,寬4-6.5cm,邊緣有不整齊尖銳鋸齒,嫩時兩面有白色絨毛,成熟時脫落。花兩性;花序近似傘形,有花4-5朵,花梗長1.5-3cm,有白色絨毛;花黃白色,直徑2.5-3cm;萼筒倒鐘形,外面有絨毛;萼片卵狀披針形,全緣,內面密被白色絨毛;花瓣5,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約30,花葯黃色;花柱4-5,基部有長絨毛,較雄蕊長,柱頭半圓形。梨果球形,直徑4-5.5cm,黃紅色,宿萼有短筒,萼片反折,先端隆起,果心分離,外面有紅點;果梗長1-3cm。花、果期夏秋季。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果實球形,直徑4-5.5cm,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具細紋,無斑點;頂端隆起,有宿萼,萼片反卷。干品為類圓形切片,直徑1.5-4.2cm,厚0.3-1cm。外皮棕紅色至紫棕色,有細皺紋,邊緣略內卷。果肉厚0.4-1.2cm。淡棕紅色,中部橫切片可見5個子房室,每室具種子2粒。種子皮薄而易碎,但種子多脫落而中空。頂部切片可見管狀突起的宿存萼筒,有微柔毛或無毛。有的切片可見殘存的果柄。氣微,味酸、微澀。
性味
味甘;酸;澀;性微溫
功能主治
消食導滯;理氣健脾。主食積停滯;脘腹脹育;泄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果9-15g;果炭6-15g。[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