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服飾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深衣 |
深衣服飾介紹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因此漢服不單單是指漢朝一個朝代的衣服。這其中大家最常見的漢服的就屬「深衣」了,深衣也作為一種服飾制度在禮法慎重的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這個「深衣」。[1]
深衣屬於漢服的一種,按照傳說來看,最早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是最早出現的漢服款式之一。
虞朝 ( 約公元前36世紀初-約公元前21世紀初 ),「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有虞氏,是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名。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虞幕是顓頊之子 ,是黃帝的曾孫,自幼喜歡歌唱,擅長製作樂器,常引百鳥和鳴,鳳凰翔集。以此功德,黃帝就封此人於「虞」地。此人以封地為姓,號稱有虞氏,舜為虞幕的後裔,當時是以孝悌聞名於世的聖賢。後來成為有虞氏部落首領,接受堯帝的禪讓,成為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史稱虞舜帝,為中華遠古的三皇五帝之一。
深衣: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範。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目錄
東漢深衣剪裁形制
《禮記·深衣》中所記載的深衣局部包括祍、要、袷、袼、袂、緣邊、下齊以及帶,可以確定剪裁尺寸的部位有四處,其中有要、袼、袂、緣。
朱熹在《家禮》中的深衣被稱為「朱子深衣」,由此可見朱熹的深衣剪裁形制及款式特徵十分具有代表性,這一時期也是深衣剪裁形制的異化時期。
根據《家禮》文字內容記載,其中包括上衣、下裳、袂、領、曲裾、緣、帶等七個深衣局部的剪裁形制,除此之外還有穿着深衣時所用的配飾,其中包括緇冠、幅巾、鞋履等。
宋代開始,深衣的剪裁形制進入到異化時期,《家禮》中提供的深衣剪裁的形制,推動了宋明時期深衣剪裁形制考辯的發展,雖然所提供的細節較少,但是其獨到之處在於上衣與下裳之間的連接,以保證在穿着時不出現褶皺。宋代特別重視華夷之辯,且理學興盛,宋代士紳的代表性服飾為交領寬身袍衫,實則為深衣的一種變制。
黃宗羲在《深衣考》中將深衣分為上衣、衽、下裳、續衽、鈎邊、袪、袷、緣、帶等部位,對各個部位的布幅用量及剪裁形制分析較為細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