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趙國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史稿·趙國祚傳出自《清史稿》,此書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1]
原文
趙國祚,漢軍鑲紅旗人。父一鶴,太祖時來歸。天聰間,授三等甲喇章京。國祚其次子也。初授牛錄額真,屯田義州。從征黑龍江。取前屯衛、中後所。順治初,從征江南,克揚州、嘉興、江陰,皆有功。世職自半個前程累進二等阿達哈哈番。歷官自甲喇額真累遷鑲白旗漢軍固山額真。
十三年,加平南將軍,駐師溫州。十五年,授浙江總督。鄭成功犯溫州,國祚督兵擊卻之,得舟九十餘。成功又犯寧波,副都統夏景梅、總兵常進功等督兵擊卻之,奏捷,上以成功自引退,疏語鋪張,飭毋蹈明末行間陋習,罔上冒功。成功旋大舉犯江寧,督兵防禦,事定,部議國祚等玩寇,當奪官,詔改罰俸。國祚督浙江四年,頗盡心民事。歲飢,米值昂,發帑平糶,並移檄鄰省毋遏糶,民以是德之。十八年,調山東,復調山西。康熙元年,甄別各直省督撫,國祚以功不掩過,解任。
吳三桂反,十三年,起國祚江西提督,駐九江。三桂兵入江西境,命移駐南昌。耿精忠應三桂,亦遣兵犯江西,陷廣信、建昌。國祚與將軍希爾根、哈爾哈齊督兵赴援,精忠將易明自建昌以萬餘人迎戰。師分道縱擊,破賊,逐北七十餘里,克撫州。明復以萬餘人來攻,國祚與前鋒統領沙納哈、署護軍統領瓦岱等奮擊破之,斬四千餘級。十四年,大將軍安親王岳樂請以國祚隨征,報可。十五年,師進攻長沙,三桂兵來犯,國祚擊之敗走。尋命移駐茶陵。十八年,長沙下,從安親王攻寶慶。世璠將吳國貴據武岡,國祚與建義將軍林興珠督兵力戰,炮殪國貴,克武岡。國祚以創發乞休。二十七年,卒,年八十,賜祭葬,諡敏壯。 (清史稿列傳四十四《趙國祚傳》)
譯文
趙國祚是漢軍鑲紅旗人。趙國祚的父親是趙一鶴(本為明軍軍官),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歸降大清。天聰年間,趙一鶴被授予三等甲喇章京(官爵名)。趙國祚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起初被授予牛錄額真(官名),在義州屯田。跟隨清軍征討黑龍江。奪取前屯衛、中後所兩座城池。順治初年,跟隨大軍征討江南,攻克揚州、嘉興、江陰,都有戰功。世襲職位自半個前程(清初世襲的最低官職)多次升遷到二等阿達哈哈番(清爵名)。經歷的官職自甲喇額真(官名)多次升遷至鑲白旗漢軍固山額真(官名)。
順治十三年,趙國祚被加封為平南將軍,率領軍隊駐守溫州。順治十五年,被授予浙江總督。鄭成功侵犯溫州,趙國祚率領軍隊擊退他們,繳獲船隻九十多艘。後來鄭成功又來侵犯寧波,副都統夏景梅、總兵常進功等率領軍隊擊退他們,趙國祚向皇帝報捷,皇上認為是鄭成功自行退兵,而他的給皇上的奏疏語言誇大其實,告誡他不要重蹈明末軍隊陋習,欺騙上級,冒領軍功。鄭成功不久又大舉侵犯江寧,趙國祚率領軍隊防禦,事情平定之後,朝廷相關部門認定趙國祚等人消極抗敵,應當削去官職,皇上下詔改為罰俸。趙國祚擔任浙江總督四年,在民事上頗為費心。浙江年成不好,大米價格狂漲,趙國祚打開府庫,平價賣米,並且發文曉示鄰省不要阻遏賣米,百姓因為這件事感激他。順治十八年,調任山東總督,後又調任山西總督。康熙元年,考核鑑定各直省督撫,趙國祚因為功勞不能抵消過失,被解除職務。
吳三桂反叛,康熙十三年,起用趙國祚為江西提督,駐守九江。吳三桂的軍隊進入江西境內,朝廷命令趙國祚移師駐守南昌。耿精忠響應吳三桂,也派遣軍隊進犯江西,攻克廣信、建昌。趙國祚與將軍希爾根、哈爾哈齊率領軍隊去支援,耿精忠手下大將易明從建昌率領一萬多人馬迎戰。大清軍隊兵分幾路猛烈攻擊,擊敗敵兵,追剿敗兵七十多里,攻克撫州。易明又率領一萬多人來進攻,趙國祚與前鋒統領沙納哈、署護軍統領瓦岱等奮勇出擊,擊敗賊軍,斬首四千多級。康熙十四年,大將軍安親王岳樂請求朝廷讓趙國祚隨他出征,皇上回復可以。康熙十五年,大軍進攻長沙,吳三桂軍隊來犯,趙國祚攻打吳三桂的軍隊使其敗逃。不久又命令趙國祚移師駐守茶陵。康熙十八年,攻克長沙,又跟從安親王進攻寶慶。吳世璠(吳三桂之孫)手下大將吳國貴占據武岡,趙國祚與建義將軍林興珠率軍奮力作戰,開炮轟死吳國貴,攻克武岡。趙國祚因為身上創傷發作,請求退休。康熙二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歲,賞賜祭葬尊榮,諡號敏壯。
(清史稿列傳四十四《趙國祚傳》)[2]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又調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任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在奉天(今遼寧)成立保安會,阻止革命。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館》,為「二十六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