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舊事(陶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舊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明舊事》中國當代作家陶冶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明舊事

低垂的天幕飄着紛紛的細雨田壟和泥濘的鄉間土路在哭泣。

一掛牛車緩緩地行進在蕭條寂靜的鄉野,這是我們兄弟為媽媽遷墳的車。

都說是「窮搬家,富挪墳」,而我們這卻是無奈之舉,媽媽原來的墳地那兒要建磚廠,不得不驚動長眠的媽媽。媽媽安葬在這片土地上是媽媽生前的心愿,這是媽媽的家鄉,一條曲曲彎彎的蒲河在村外流過,蒲河之水滋潤着這方土地,養育了這方人,媽媽葬在這裡是魂歸故里,回家了。

滿臉滄桑又乾瘦的表哥坐前面,吆喝着拉車的青牛,青牛悲情的邁着方步,迎着天空散落的細細雨滴,穩穩的前行。哥哥捧着媽媽的骨灰坐在牛車中間,弟弟打着簡易的紅幡坐在外跨檐上,我在車尾撒着紅色的紙錢,紙錢在細雨微風中飄搖,隨之沉沉的落下,落在了壟間、掛在枯草上,落在車轍里,侵在積水中。積水將紙錢的紅色瀰漫開來,瀰漫着我的追憶……。

那是已近不惑之年的媽媽,年三十的晚上,跪在灶王的神像前,白皙的臉上布滿了虔誠,嘴裡叨咕着心裡的祝願。媽媽是在為我們祈禱,祈禱我們健康平安。

媽媽沒念過書,是掃盲班學的文化。媽媽睿智、好記憶,那是正月里閒下來時,我們圍坐在媽媽周圍,媽媽給講楊家將,講岳飛精忠報國,教導我們做人要忠厚善良,我們點着頭聽入了迷。

那是鬧饑荒的年月里,人們都無法填飽肚皮,爸爸、媽媽從外地弄回了黑泥(千萬年沉積碳化的植被,有稱做草炭的),媽媽便妙手生花,將白面與黑褐色的泥,製成了型色如蔥花缸爐(黑白相間的酥點心)一樣的「美食」。

媽媽的確有一雙做美食的巧手。媽媽烙的餡餅皮薄香脆,不黏、不筋,餡大不膩,恐怕如今那馳名的海城餡餅也超不過媽媽的手藝。

小時候我膽大,非常淘氣,讓媽媽多操了不少心。那是「文革」停課階段,一群無書可讀的孩子有種挑戰的心裡,望着一根20多米高的煙囪叫囂着「誰敢爬上去?」當然是我!我順着爬梯很快就爬上了煙囪尖,向下望着仰臉向上的夥伴們,真是一覽眾山小啊!大有珠峰登頂的感覺,像似實現了征服世界的偉大壯舉。左右環顧眺望,看到了媽媽在院裡生火做飯,與此同時媽媽也發現了我,我心裡說聲「壞了」便握緊爬梯往下撤。媽媽很快趕到了煙囪下面,略帶鼓勵的說「抓緊了,小心,別急,慢慢下,兒子真勇敢!」我心裡有了底,媽媽在誇我嘿。當我雙腳落在地上,還沒來得及轉身,已被媽媽揪住了胳膊,笤帚疙瘩已重重的落在了屁股上。

媽媽心地善良,與人相處以誠相待,媽媽常說「寧願心受苦,不讓臉受熱」。特別是下鄉那會,媽媽多病的身上長着顆菩薩的心,以至那裡的鄉親們幾十年後,還念着媽媽的好。

孫姓鄉親家小女兒發燒,久病成醫的媽媽整夜去照料,直到孩子退燒方肯離開。

一天夜裡郭姓鄉親媳婦臨盆找不到接生婆,請媽媽去助產,天亮了媽媽才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家。

記得那是初夏時節,爬在籬笆上的豆角藤已綻開了紫色的小花,結婚幾年無孩的李姓夫婦。向媽媽哭訴,媳婦被大隊(村上)的診所所長診斷,肚子裡長個血瘤,需吃他的中藥化掉。而媽媽的診斷是懷孕了,讓她去公社(鄉)衛生院化驗,結果真的是懷孕了,後來生了個千金,對媽媽千恩萬謝。

表哥一聲「馭——」,將我從凌亂的追憶中喚回,牛車停下來了,停在了蒲河的轉彎處,幾十棵高大的楊樹如侍者垂首矗立,河灣張開雙臂擁迎着媽媽,河水輕聲低吟,像是在說安息吧,蒲河的女兒。

我們在河灘的坡地上,為媽媽的新居奠基,這是表哥早就選好的墓址。墓穴用紅磚鋪地、鑲四壁,放入媽媽的骨灰,紅磚封頂,黃土培起新墳。脆響的鞭炮告知天地,一疊紙錢焚於墳前,以慰媽媽在天之靈,頓首涕零,再謝養育之恩。雖說陰陽相隔,怎隔斷血脈親情,思念的淚,緬懷的情,情悲、淚灑,雨紛紛,誰能不斷魂……。

登上坡頂,回首瞻仰媽媽的新居,幽靜中有些孤寂,不遠處有一荒冢相伴,蒲河水如玉帶,半環着這片吉地,幾十棵蓄勢待發的枯楊呼喚着春風、春雨,衛士般的堅守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枯萎蕪雜的蒿草下,已悄悄的泛起了新綠,給媽媽的新居平添些生機。清風梳理着對岸的柳,枝條上的葉蕾已悄然萌動,傳遞着春的信息。

低沉地「哞哞」叫了幾聲,悶悶地拉着我們踏上歸途。

善良慈祥的媽媽,聰慧勤勞的媽媽,為何那麼早就離我們而去?難道來到世間只為養育我們七個兒女?辛勞耗盡心血,坎坷打滅憧憬。假如沒有那場「史無前例」,怎會打破生活的寧靜?若一直生活在都市裡,媽媽的身體怎能那樣透支?怎會導致媽媽一病不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沒有等到我們走出低谷,未曾得到我們一絲回報,只將愛留給了我們,留在了世間。化作清風一縷飄然而去。

清明的雨,蒼天的淚,淅淅瀝瀝,悲切淒楚。

媽媽的新居漸行漸遠,淒清感傷襲上心頭,淚眼模糊,心中默念起《虛花悟》「則看那白楊村里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着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

我們走了,那裡獨留下了媽媽…… [1]

作者簡介

陶冶簡介:生活在廣闊天地起步,知青、工人、幹部、下海,其實最想做的是用文字將人生的感悟堆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