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鴉青藏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渡鴉青藏亞種 |
中文學名:渡鴉青藏亞種 拉丁學名:Corvus corax tibetanus 別 稱:西藏渡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鴉科 屬:鴉屬 種:渡鴉 亞 種:渡鴉青藏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青海, 內蒙古,甘肅,四川和西藏 命名者及時間:Hodgson, 1849 英文名稱:Tibetan Raven |
渡鴉青藏亞種(學名:Corvus corax tibetanus)是雀形目中體型最大的鳥類,通體黑色,並閃紫藍色金屬光澤;尤以兩翅為最顯著。喉與胸前的羽毛長且呈披針狀;鼻須長而發達,幾乎蓋到上嘴的一半。虹膜暗褐色;嘴、跗蹠和趾黑色。集群性強,常結群營巢,並在秋冬季節混群遊蕩。行為複雜,表現有較強的智力和社會性活動。鳴聲簡單粗厲。棲息於高山草甸和山區林緣地帶。雜食性,主要取食小型嚙齒類、小型鳥類、爬行類、昆蟲和腐肉等,也取食植物的果實等,甚至人類活動的剩食等。分布於中國新疆,青海,內蒙古,甘肅,四川和西藏。 [1]
渡鴉青藏亞種外形特徵
渡鴉青藏亞種 全長約630-700mm。為中國雀形目鳥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通體黑色,並閃紫藍色金屬光澤;與大嘴烏鴉相似,但體形較大;喉與胸前的羽毛長且呈披針狀;鼻須長而發達,幾乎蓋到上嘴的一半。
成鳥通體黑色;頭頂、肩、背、尾上覆羽、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的外翈紫色金屬光澤,次級飛羽外翈顯示綠色金屬光澤;喉和上胸羽呈披針狀,具紫色金屬光澤;下胸和腹部略有藍紫色光澤,所有的金屬光澤均隨不同的光線而產生藍、綠、紫和紫藍色等變化。 虹膜暗褐色;嘴、跗蹠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650-1450g,♀600-1240g;體長♂630-710mm,♀607-671mm;嘴峰♂64-82mm,♀68-76mm;翅♂450-469mm,♀431-460mm;尾♂265-290mm,♀246-285mm;跗蹠♂58-69mm,♀57-67mm。 (註:♂雄性;♀雌性)
渡鴉青藏亞種棲息環境
棲息於高山草甸和山區林緣地帶,常見在有人活動或放牧地附近結小群活動。海拔高度1200-4500米左右的高山區的牧區較為常見,而且多集中在有人活動和放牧牲畜的地方,這與其食物條件有關,因這些地方它可找到較多的食物。
渡鴉青藏亞種生活習性
雜食性,主要取食小型嚙齒類、小型鳥類、爬行類、昆蟲和腐肉等,也取食植物的果實等,甚至人類活動的剩食等。空喀山口的一個營地附近曾見過上百隻渡鴉,停留在一個坡地上,定時的等待廚房餐後倒出的剩食,而且不再飛遠。也往往發現在山野新起帳篷後,由於有剩食、腐肉等出現,不幾天就會有渡鴉到來。除此還喜停留在一些殘垣破牆地方和牲畜篷圈處。聲音特別宏亮、粗獷,聲傳很遠。
渡鴉青藏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新疆西部喀什、阿克蘇、天山,青海東北部、東部、東南部及南部,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甘肅蘭州,四川東部若爾蓋、西北部德格及甘孜、西部康定至巴塘,西藏南部、羌塘東部及昌都地區東南部(繁殖鳥,旅鳥)。
渡鴉青藏亞種繁殖方式
渡鴉的產卵期是每年的2月初,巢一般建在大樹頂上或懸崖上,有時也建在舊建築物或柱子上。巢深碗狀,外觀粗糙,體積大,直徑可達1.5米,由樹枝及粗枝築成,外層是樹根、泥土及樹皮,內層襯以毛髮或撕碎的樹皮並鋪以軟質物料,如鹿毛皮、羽毛等。
雌鳥每次會產3-7枚青綠色及褪色斑點的蛋。孵化期約為18-21日,雌性單獨孵化。雄性只在一旁站立保護幼鳥。哺育期約35-42日,並由雙親所餵養。雛鳥在巢內停留約1個月。幼鳥會與雙親生活達6個月。
渡鴉青藏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