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溫江酥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溫江酥糖香、甜、酥、脆、細膩、化渣,香不膩人、甜不見糖、酥不頂口、脆不覺硬,食後有芳人心田、心情舒暢之感。

中華飲食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是各民族[1]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各民族飲食文化交流互動,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

特產簡介

溫江酥糖問世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溫江酥糖創始人是明末溫江縣壽安鄉著名糕點工人馬敬山。他開設的糖果作坊吉祥齋,就以生產中式糕點著名。他精通中式糕點的蒸、烘、炸、烤等工藝技術,首創獨具風味的新品種——酥糖;並用後漢名將「馬援」的爵號「伏波將軍」為商標。定名「伏波牌酥糖」。據說,馬敬山自譽為馬援後代,而馬援在後漢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馬敬山藉此宣揚酥糖聲譽。溫江酥糖香、甜、酥、脆、細膩、化渣,香不膩人、甜不見糖、酥不頂口、脆不覺硬,食後有芳人心田、心情舒暢之感。

光緒二十四年,縣人馬敬山,精通小糖技術,在吳家場經營「吉祥齋」京果鋪,創製酥糖。因與後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同姓,故取名「伏波牌」酥糖。嗣後,吳家場李土奇開「魁成號」京果鋪進行仿造,取名「老君牌」酥糖。這兩個產品,分別與民國23年、32年的四川省勸業會上贏得「酥糖創始第一家」錦旗和地方名產品金質獎,從此酥糖馳名,銷路擴大。其後,魚鳧鎮的「鳳池軒」京果鋪僱請馬敬山之子為技師,生產酥糖。再後又有「壽康村」等京果鋪相繼仿造。全縣年產酥糖約一萬盒。

溫江酥糖採取傳統配方,用料考究,工藝獨特,以白芝麻、精白糖、糕粉、熟面、詒糖、熟化豬油為配料,經過制面、製糖坯等工序,然後取鍋兩口,用暗火分別將面、糖反覆迭製成薄片,以不見筋絡為佳,再捲成筒狀,切片包裝。溫江酥糖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