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飛翔的心(憶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渴望飛翔的心》是中國當代作家憶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渴望飛翔的心
黎薇的小說要出版了,她希望我有時間為小說寫篇評文,我沒有推辭。
我沒有推辭的原因不是我自認為已經站在比她高的高度上,可以評價她的作品了,而是因為她在創作的時候,聽取了我一些意見,並且還用我的筆名為小說主人公的命名,從這方面來說,這本小說和我算是有了一些淵源,寫點什麼,也是應該的。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指瑣碎的言論,與今日小說觀念相差甚遠,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小說家」列為十家,「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這與今日小說的意義很接近了。從小說這些變遷過程中,可以看到有一個是要素是不變的,不管是小知小道的紀錄,還是筆記傳奇的創作,其核心就是要講好一個故事。
講好一個故事,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為了能講好一個故事,作者們用盡了心機,有的在內容上下功夫,加上暴力色情以博眼球;有的在選題上費心思,取材獵奇玄幻以吸引讀者;有的在手法上動腦筋,採用各種敘述技巧,以期增加可讀性。這些都是有效的手段,但這些手段的有效性,是基於作者創作故事時,要達到文筆與架構的有效結合。有的作者文筆好,但謀篇差,用盡了修辭寫了一篇流水賬;有的作者布局好,但文字弱,將引人的故事硬寫成了一篇說明文,雖然都用了心,但越用心,越不足取。
黎薇的這篇小說在文筆與謀篇布局上,我認為是合格的。
首先,這是一本四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作者用這麼多的字數構架起一個比較複雜的故事,沒有趨於流水,即可見作者的用心。當然,結構設計上作者還有些小心謹慎,比較傳統地按部就班,步步為營,讓主人公在一個又一個困難前面得到鍛煉學習和成長,達到最後的成功,但在情節安排上也採取了一些技巧,設計懸疑,豁然開朗,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情節相互映襯間,顯示出作者一定駕馭文字的功力。
其次,文脈上作者採用了雙軌制,明線暗線交叉進行,把年青人的情感歷程和上一輩的時代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創建了一個「產業報國」時代主題下的青春成長,將兒女情長融入時代發展中,反之,又用時代發展鍛煉書中人物,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更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功能的體現,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創作思想的開闊與靈活。
第三,小說中人物眾多,作者安排有序沒有錯亂遺漏,沒有一心停留在風花雪月的兒女情上,也沒有採用離奇情節硬行對文本拉伸,書中每個人物都在故事中起到一定承接作用,人人有責,這在寫作中也是件難事。而作者的文筆,就在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每一個人物的語言和動作都切合人物性格的設定,既而順理成章地推動了情節,在這些細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學素養。
每一件文學作品誕生,小到一首詩,大到一部電影,都是小眾創作,大眾接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都會產生一種評判意識,這方面,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在這裡也忍不住想談一下作品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書中某些情節類似電影中的分鏡頭,過於片斷化,雖然交待了創作的意圖,但在情節連貫上出現了停頓,還有一些場景為了渲染氣氛,有刻意設計的痕跡,當然,這些都瑕不掩瑜,對作品整體質量影響甚少。
以上文字表述略顯正統嚴肅,下面我談一下和作者交流的心得。
看完小說訂稿後我曾問過黎薇,我能看出這是一篇有時代主題的作品,最後的設定也較為有時代感,可當今文化現象,這種選題並不討巧,即不是殘酷青春,也不是冒險怪談,更不是人性慾望的探討,想與現在讀者的快餐速讀和獵奇心理合拍,恐怕不容易,想要得到什麼獎項,似乎也不容易,那麼,寫這樣一部作品,目的是什麼?
黎薇很謙虛,她說,就是想寫一篇關於時代夢想的作品,記錄這個時代,給自己一個交待。
我表面同意她的創作意圖,並且極力稱讚她的用心和毅力,畢竟寫這麼多字,構架這麼一個複雜的故事,確實很費心血,但在我通讀全本後,卻得到了與作者完全不同的感受,有時讀者觀後感往往和作者的創作觀不統一,這也是自然的現象,莎翁筆下只有一個哈姆雷物,但這不妨礙你我心中各有一個。
而我對這本小說的觀後感就是,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渴望飛翔的心,但要用正確的方式和方向做為飛翔的翅膀,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作者苦心孤詣給我們設置了這數十人物,悄悄告訴了我們答案。
書中數十位人物,老中青三代人,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一顆渴望飛翔的心。作者在這方面採用了對比法,讓書中人物在追求飛翔的夢想的時候產生對比,在對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人遵守着公序良俗,遵守着道德法則,成就了飛翔之夢,有的人則選錯了方式,走偏了方向,給他人和自我造成了因擾甚至傷害,這樣的對比讀罷引人深思。當然,最後作者還是盡了最大努力,撫平了犯錯人所造成的傷害,給作品一個比較完滿的結局,這可能和作者女性平和溫柔的性格有關,但也造成了作品厚度的薄弱,這是一個遺憾。
「我還是有很多遺憾,畢竟這是我第一部長篇。」黎薇也這麼說,我笑言:「遺憾,是所有文藝作品最後的定語。」不過,我喜歡這個遺憾,有時藝術作品中的升華和寄託,會成為一盞燈,給人間行路難的讀者們一個微笑的方向,這總比看了一部作品,讓我們產生自虐心理要好得多。
寫到這裡,我恍然了,黎薇的這部小說,凝聚了她不想說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她把自己的夢想化作了這部作品,她在平凡的生活中,也有着一顆,渴望飛翔的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