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內山燈塔(德占時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團島燈塔位於青島團島南端,因地處偏僻、道路難達,這座燈塔現並沒有對外開放。雖然從陸路上難以抵近,但因其處於膠州灣出入口,如乘船航行於此,天氣晴朗時,黑白相間的燈塔聳立于海岬之上。夜航中,又可見燈光閃爍。當海面霧起時,更可聞霧笛聲聲,因此,團島燈塔也被稱為「膠州灣的眼睛」。團島燈塔歷史悠久,距今已經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了。2006年5月25日,團島燈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團島,又名游內山,在台西鎮西端。為方便船隻駛入內錨地(膠州灣)或進入港內,1900年,德國總督府在團島岬最南端的游內山海防炮台前,建成並啟用了一座燈塔。燈塔通高三十三米,燈光高出水平零度線35米,基座為八邊形、塔身為圓錐形、由花崗岩砌築。建成初期,燈塔上採用德國產的氣體火焰發光設備,後來改為兩組弧光電力閃光的航標燈光設備和霧號裝置(霧笛)。
該建築除作為燈塔外,亦用於記錄進出船隻數量以及氣象、海流等狀況,供軍方研究參照。日德青島之戰時期,為給設於游內山的炮台騰出射擊區,1914年9月13日,德軍工兵炸毀並拆除了團島燈塔及其附屬建築物。今天我們看到的,並且仍在使用的這座燈塔,是日本人在1919年8月於原址後部重建的。
新燈塔高十五米,為八角形,由花崗岩石砌建築。頂部安裝有一盞固定的三級亮度的屈射光線燈,可在15海里外看見燈光;並裝有內燃機帶動的警報器,在霧天每隔30秒鐘就會發出3秒鐘的警報哨聲。今天,燈塔上部換裝了被人們俗稱為「海牛」的氣霧笛。這種國際通用的航海笛聲信號,每當海上霧起時,可向過往的船隻發出告知該燈塔的地理坐標以及警報等國際通用的航海笛聲信號。但隨着GPS、北斗等現代衛星定位導航的應用,「海牛」的叫聲也已逐漸了失去實用價值。但這座燈塔依舊發揮着他的歷史使命,只是想要一睹它的真容並不容易。而除了燈塔,附近的環境也是非常不錯的,安靜的環境,碧海藍天,可欣賞海天一色,也是別有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