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寮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寮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是大埔縣縣城和縣政府的所在地,地處梅潭河上游,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漢劇之鄉」之美譽。該鎮總面積198.6平方千米(2017年),轄有20個行政村和4個居民委員會,共計人口98566人(2017年)。梅潭河似玉帶從東流入,再折向北、向西,沿着山腳蜿蜒而去。
。2006年,該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2億元。 作為大埔全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湖寮鎮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漢劇之鄉」、「陶瓷之鄉」之美譽。
湖寮鎮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地名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湖寮中心村(今龍崗、古城、新寨、下壢、嶺下、黎家坪)是個湖泊,一片汪洋。那是由於梅潭河水比現在大得多,而在今河頭下面的河水出口處——「梅塞」亂石阻塞,水流不暢造成的。只有五古山(現稱五虎山)下鴉鵲坪及崗頭坪因地勢較高是陸地,地上森林茂密,虎狼出沒。那時的先民們於湖邊高地搭寮居住,故人們將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湖寮」。
歷史沿革
據文史記載,東晉、隋代在此先後設置義招、萬川縣治。民國17年(1928年)改為同仁區,轄五鄉;民國26年(公元1937年),由梅河區轄;民國33年(公元1944年),改設5鄉。建國後劃為大埔縣第五區,下轄虎中、虎南、虎北三鄉,1952年取消第五區恢復湖寮區名稱,管轄11個鄉。1954年撤區並鄉,分成兩個鄉:雙坑鄉、湖寮鄉。1958年撤鄉改為湖寮人民公社,管轄區域不變。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湖寮。1983年撤銷公社改設區、鎮,改為湖寮區。1985年上半年,區、鎮合併,改稱湖寮鎮至今。2002年,鎮政府遷駐畹香大道起點南端之新址。
經濟狀況
全鎮有山地面積17333公頃,耕地面積900公頃。 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蔬菜、烤煙、水果、等。2006年蔬菜種植面積達12945畝,畜禽飼養量達到99.9萬隻,烤煙種植面積500畝,水果種植7656畝。2006年農業總收入32620萬元,比2005年增長了6%;農村人均年收入4599元,比2005年增長了6%。鄉鎮企業總數1447間,從業人員4166人,2006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8868萬元, 比2005同期增長8.5%;上交國家稅金1430萬元,比2005同期增長12.3%;實現利潤1866萬元,比2005同期增長8.5%。[1]
行政區劃
居民委員會:福坪居民委員會、城北居民委員會、城東居民委員會、城西居民委員會
村落:長新村、莒村村、長教村、嶺下村、碗瑤村、下壢村、龍崗村、古城村、新寨村、山子下村、黎家坪村、雙坑村、大安村、高道村、葵坑村、河腰村、密坑村、進光村、雙髻山村、長龍村。
基礎設施
湖寮鎮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鎮現有電站25座,裝機容量達5000千瓦,年發電量達1600萬千瓦時;鎮村交通便利,全鎮19個村全部通四級標準公路,全部實現路面水泥硬底化;通訊網絡完善,程控電話、圖文傳真、移動通訊全部開通;山區信息化建設加速前進,至2007年5月底前,15個村(社區)實現網絡信息到村(社區);有線電視覆蓋率100%。[2]
旅遊資源
泰安樓
鎮內文物景點較多,山歌、漢劇、舞獅、舞龍等民間文化經久不衰。雙髻山、龍崗泰安樓、梅潭河等的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這裡山川秀美、勝跡處處,一彎清澈見底的梅潭河在腹部迂迴而過,一座青翠欲滴的五虎山在背後逶迤聳立,「湖山八景」早負勝名,古驛道、摩崖石刻古樸壯觀。
社會事業
共有學校11間,教師127名,學生1150人,全面完成「改簿」任務。教師待遇不斷改善,教育質量逐年提高。
衛生事業
農村醫療衛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強,2006年,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覆蓋率達87.5%,位居全縣第一。湖寮鎮有「三胞」3.8萬人,自1990年以來,海內外鄉賢先後捐資捐建文化、教育、衛生、交通等項目共計捐資2.3億元。[3]
地方特產
湖寮特色小食多種多樣,品種繁多,如藥根雞、石生肉圓歷史悠久、遠近聞名;鴨松羹、算盤子、鴨嬤溜、上鍋老鼠板、筍板、三合粉、豆子羹、牛腸肺等各有特色且價廉物美。 湖寮鎮資源比較豐富。山區主產竹、木、茶、果等,其中葵坑村優質礦泉豐富,由這裡生產的「泉之鄉」礦泉水是全國馳名免檢綠色產品;碗瑤村有毛竹近萬畝,是廣東省毛竹生產基地之一;「雙坑雨笠」屬雙坑村民手工編織傳統產品;雙髻山盛產水果,是有名的「水果村」。
傳承情況:
描金畫作為勞動起源的藝術,具體時間不清楚,羅超科師傅從藝於父輩,他們只記得上至師父的師父,下至他們這一代,由於工廠形勢不好,沒有這種出口的銷售渠道,現如今從藝描金畫的人不多。
主要作品和特點:
主要作品是郭子儀拜壽、清明上好圖、描金畫的邊形有萬字邊、四周花鳥、兩邊山水、品形態逼真、藝細緻、立體感強,是一種美的享受。
描金畫的主要原料:
木料、建溱、金泊等。
主要作品是在縣工藝廠時,製作的金漆木雕,作品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工藝細緻,立體感強,是一種美的享受。
主要工具和工序
主要工具有鑿子(方、圓形兩種)斜刀、彎刀、鐵錘、木槌(硬木的)
主要工序:刻、鑿、鏤、修坯、跑光、油漆、貼全
雕刻的主要原料(木料)
主要以樟木為主,也有硬木
名人
湖寮鎮名人輩出,近代有何如璋、吳奇偉、羅卓英、杜埃、肖畹香等名人載入史冊。
吳奇偉(1890—1953),字晴雲,號梧生,大埔湖寮鎮密坑村人,出生於貧困之家。13歲在老隆一間商店做小夥計,後得人資助,先後在廣州黃埔陸軍小學、武昌陸軍小學學習,再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於第六期,後在廣東陳炯明部任見習排長,歷任排長、連長、副營長等職。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張發奎部下任三十六團中校參謀長。在汀泗橋戰役中,與團長黃琪翔領兵猛攻軍閥吳佩孚部主力扼守的汀泗橋而立功。1927年春升為三十四團團長;9月升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三十團團長。
1930年6月又升為第四師師長。
「九.一八」事變後,第四師擴編為第四軍,他升任軍長。
1935年紅軍三渡赤水回師遵義,他因未發兵救援而遭蔣介石嚴詞訓斥。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他奉命率第四軍抵上海嘉定、羅店一帶前線,在大場與日軍激戰三晝夜,殲敵數千,戰果顯著。其部隊因此獲得「鐵軍」稱號。上海市民推選郭沫若、謝冰瑩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率領慰問團至戰地慰問。不久,他升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1938年7月下旬,全國戰局劇變,九江告急。他奉命率第九集團軍馳援。但趕到沙河鎮時,日軍已攻占九江,並利用長江、鄱陽湖增派軍艦,以空軍配合,大舉南下。他即指揮部隊由沙河向東伸展,主動反攻,經四晝夜苦鬥,遏住日軍攻勢,並使日軍傷亡2萬餘,使志潯線(南昌至九江)各軍(武漢警備司令、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等的部隊)得以堅持抗戰5個月之久。此戰役一時轟動全國,被譽為台兒莊會戰後的最大勝利。
1938年秋,廣州淪陷,新任第四戰區(廣東)司令長官的張發奎,將其部隊從南潯線調回廣東,他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後又改任副司令長官兼粵、閩、贛三省邊區總司令和三省邊區綏靖主任,駐廣東興寧縣,負責指揮潮汕前線的對日抗戰及三省邊區綏靖任務。
1939年秋調往第六戰區(湖北)任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駐鄂西秭歸縣三斗坪。陳誠棄守宜昌後,他指揮所部在湘北的安鄉、澧縣經鄂西一帶屢挫日軍。
1940年轉往廣西駐防柳州。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出任湖南省主席。時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饒彰風即遣吳啟彥(奇偉同宗兄弟)至湖南做其轉化工作,使他思想逐漸轉變。他任湖南省主席僅六、七個月,即被免職,調任武漢行轅副主任。此時,蔣介石正積極準備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他極度不滿,未赴武漢任職而託病到南京湯山療養。不久改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
1946年末,饒彰風電召啟彥至香港了解他對國共兩黨作戰的意見。啟彥臨行前約他找機會回廣州與饒彰風會面。次年4月,他找機會回廣州,與啟彥同往省府招待所東園,彰風與他傾心交談。
1948年8月,他思想大為轉變,啟彥遂建議同到香港找到中國共產黨香港分局負責人之一的連貫,商議起義事宜。
1949年5月,他遂正式通電駐東江、梅縣區、蕉嶺、興寧一帶舊部保安十二、十三團及其他若干部隊的曾天節、李潔之等八人,聯名在老隆發表《我們的宣言》舉行反蔣起義。6月21日毛澤東、朱德復電,對其起義表示「極為欣慰」與「歡迎」。
1949年9月下旬,他作為華南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之一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0月1日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
1953年7月10日病逝於北京,享壽63歲,骨灰安葬在八寶山。[4]
領導
張長先(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鎮黨委和人大全面工作,掛駐雙髻山村、城北社區。
羅春達(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掛駐黎家坪村、福坪社區。
曹炳榮(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做好黨委日常工作,分管政法、綜治、黨校、信訪、涉農工作,掛駐嶺下村、龍崗村。
吳振佳(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做好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國土、城建、村鎮、衛生、愛衛、環衛工作,掛駐雙坑村、新寨村。
陳億岳(副鎮長):分管計劃生育工作,掛駐高道村。
林志敏(副鎮長):分管農業、經管、農機、農醫保、烤煙、畜牧、防疫工作,掛駐長新村、莒村村。
賴國太(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交通、通訊、民政、殘聯工作,掛駐古城村、城東社區。
楊棟才(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機關管理、統計、教育工作,兼任黨政辦主任,掛駐雙髻山村、城北社區。
賴永銘(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分管武裝、民兵、水利、水電移民工作,掛駐葵坑村、福坪社區。
房惠霞(黨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工會、青年、僑務、統戰、人才所、勞管工作,掛駐下壢村、長龍林場。
郭冬梅(黨委委員):分管財稅、物價、老區、扶貧工作,兼任財政所所長,掛駐大安村、城西社區。
丘牡蘭(黨委委員):分管宣傳、文化、婦聯、科技、旅遊工作,掛駐碗瑤村。
余家威(黨委委員):分管招商引資、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掛駐河腰村、山子下村。
羅俊堅(黨委委員):分管林業工作,掛駐密坑村、進光村。
羅 超(黨委委員):協管黨政辦,掛駐長教村。
盧四海(黨委委員):協管政法、綜治工作,掛駐福坪社區。
張海琳(掛職副鎮長):協管計劃生育工作,掛駐黎家坪村。
相關視頻
大---湖寮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