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濱州市是山東省下轄地級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區兩圈」疊加地帶,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地勢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轄四縣二區一市,總面積9453平方千米。2018年總人口392.25萬。
濱州歷史文化悠久,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渤海區黨委機關駐地,古代著名軍事思想家孫武、漢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師杜授田出生或成長在這裡。濱州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具有依河傍海的優勢,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是國家級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2019年,濱州市年實現生產總值(GDP)2457.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1%。
2019年8月,被評為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 2020年山東省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預試點城市。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中文名濱州外文名Binzhou行政區劃代碼371600行政區類別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地理位置山東省北部,黃河下游面 積9453 km²下轄地區濱城區、霑化區、博興縣、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鄒平市政府駐地濱城區黃河五路385號電話區號0543郵政區碼256600(濱城區)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人口數量392.25萬(2018年 著名景點中國孫子兵法城、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1]
目錄
位置境域
濱州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西南岸,北通大海、東臨東營市、南連淄博市、西南與濟南市交界、西與德州市接壤、西北隔漳衛新河與河北省海興縣、黃驊市相望。全市
地質
濱州市處於華北新生代沉降區東南部的濟陽拗陷中。新生代的下覆基岩是古生代的沉積地層和前震旦紀變質岩系,由數條北東東向斷裂分割成幾個小的斷塊,基本無中生代地層,新生代地層直接覆蓋於古生代地層之上,斷塊凹陷形成新生代凹陷盆地,沉積了全套巨厚的新生代地層,該地層為海相、湖相和沖積相碎屑的互層沉積,含大量有機物,有利於石油生成。除鄒平南部山區外,全市表層大部為第四紀沉積覆蓋,小清河以南處於魯中山區北麓沖積平原的中尾部,是洪積和沖積平原的疊交地帶,其洪積沖積地層厚度一般在100~200米。小清河以北屬黃河沖積沉積,厚度多在200~400米之間,其中小清河與黃河之間最厚,達400米。長期以來,濟陽拗陷區屬沉降地帶,地殼一直處在一面下陷,一面為河流沖積物填充的狀態,尤其是黃河的多泥沙河流的沖積作用占優勢,沖積速度大於地殼沉降速度,形成了廣大的沖積平原。
地形地貌
濱州市地勢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漸次過渡到大海。以小清河為界,全境呈現南北兩種不同類型的地貌特徵。小清河以南的鄒平南部長白山脈屬泰沂山區北麓的低山丘陵區,地勢高峻,其主峰摩訶頂海拔826.8米,是全市最高點,其餘均為山前傾斜平原,地勢平緩,間有緩崗與窪地,海拔高程一般在8~800米。小清河以北為黃河沖積平原,海拔高程一般在1~20米,總體上地勢低平,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和決口泛濫,造成沉積物交錯分布,加上河流沖刷、海潮內浸、自然侵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形成了低崗、緩坡、淺窪相間,微地貌差異明顯的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
水文
濱州市境內除過境黃河外,以黃河為界,南部為小清河流域,北部為海河流域。各河大致流向東北,注入渤海。黃河:鄒平縣西北部的苗家入境,東至博興縣老蓋家村附近入東營市。境內河段長94千米,南堤長99.3千米,北堤長91.6千米,兩堤間灘區面積為158.8平方千米;小清河水系:有小清河、孝婦河、杏花河、支脈河4條主要河流;海河水系:有徒駭河、德惠新河、馬頰河、漳衛新河、秦口河、潮河6條主要河流。
氣候
濱州市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多年平均氣溫12.7℃,降水量564.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632.0小時;風向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2.7米/秒;年平均地面溫度14.7℃,最大凍土深度一般50厘米左右,無棣1984年曾達209厘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6%,8月最大為81%;年蒸發量1805.8毫米;無霜期205天
水韻濱州
濱州市地處渤海灣南岸,沿海有無棣、霑化兩縣,海岸系黃河沖積而成,岸線曲折,東西蜿蜒238.9千米,有多條河流在此入海。濱州海岸屬典型的泥沙質海岸,無天然良港,但海域內潮間帶均為淤泥沉積而成,跨度大,灘涂寬廣,平均跨度10千米,有灘涂面積9.37萬公頃,負15米淺海面積20萬公頃。近海海域內有浮游植物66種,包括硅藻59種,甲藻3種,金藻2種,裸、綠藻各1種;浮遊動物42種,包括原生動物1種,腔腸動物6種,節肢動物33種,毛顎、被囊動物各1種;底棲動物84種,包括腔腸動物2種,腕足類2種,多毛類4種,軟體動物26種,甲殼動物25種,棘皮動物3種,魚類22種。潮間帶動物有52種,隸屬9個動物門,其中軟體動物17種,甲殼類16種,多毛類12種,其他動物7種。近海海域游泳生物主要包括魚類85種,蝦類15種,蟹類14種,軟體動物3種,大型水母類2種。
濱州市境內水資源總量由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內河客水和黃河客水四部分組成。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67億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量10.16億立方米(地表水5.55億立方米,地下水6.53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1.9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客水資源量20.52億立方米(其中引黃水資源量8.57億立方米,過境河流水資源量11.9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65立方米。濱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75.4毫米,折合水量為54.91億立方米。201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為603.6毫米,較上年偏多49.7%,較歷年偏多4.90%,屬平水年。2015年,全市總供水量15.41億立方米,其中當地地表水2.29億立方米,黃河水資源10.7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包含淺層水、深層承壓水、微鹹水)1.93億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處理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0.44億立方米。2015年總用水量15.4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10.78億立方米,林牧漁畜用水2.07億立方米,工業用水0.98億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量0.1億立方米,城鎮及農村居民生活用水1.04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0.42億立方米。分別占社會總用水量的70%、13.4%、6.4%、0.7%、6.7%、2.7%。
據1997年生物資源調查,濱州市近海水域浮游植物16科116種,浮遊動物45科79種,底棲動物115科222種;近海潮間帶植物10科24種,動物101科207種;近海魚類53科112種。淡水浮游植物41科291種,浮遊動物47科144種,底棲動物41科75種;淡水魚類17科102種。陸地節肢動物151科850種,土壤動物17科37種,高等植物111科608種,鳥類47科272種。
1998年4月至1999年10月,濱州市查得屬於國家和省重點調查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4種中的41種,其中鳥類36種,獸類2種,兩棲類2種,爬行類1種;非重點調查的鳥類138種,獸類22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9種,共計174種鳥,24種獸,7種兩棲類,10種爬行類。
據《2013年濱州市海洋環境公報》數據,濱州市境內近岸海域浮游植物50種,隸屬硅藻和甲藻兩個門類,以硅藻為主,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浮遊動物26種,以夜光蟲為主;底棲生物 24 種,以不倒翁蟲和沙蠶密度最大。 依據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通過的瀕危物種新標準,經1997年調查核實,濱州市內瀕危物種有單葉蔓荊、草麻黃;易危植物有野生甘草、槓柳、野大豆、杞柳;低危物種有繁穗莧。市內瀕危動物有狗獾、豹貓;易危動物有黃鼬、艾鼬、艾虎;低危物種有赤狐。
科學技術 2017年,濱州市取得科技成果180項,增長34.33%。獲得2017年度省科技進步獎3項。獎勵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38項。網上技術合同登記53項,成交金額5.40億元。 截至2017年底,濱州市省級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新批准組建市級重點實驗室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家。獨立科研機構11家,其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7家,科學技術信息和文獻機構1家,縣屬研究與開發機構2家,研究與試驗發展(R&D)單位1家。獨立科研機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81人,其中高級工程師58人。 2017年,濱州市專利申請總量5541件,授權總量273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295件,發明專利授權量310件;有效發明專利1578件,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4.09件,增長18.2%。完成專利權質押融資貸款4.28億元。
2017年,濱州市通過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101家,其中國家級質檢中心1家。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971張,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688張,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619張,強制性產品認證有效證書547張。全市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7家,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70785台件。全年參與制訂國家標準10項。分三批開展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共抽查八大類286家企業313批次產品,合格率96.17%。
2017年,濱州市完成市級氣象計量檢定實驗室建設並投入使用。市縣一體化綜合業務平台已通過專家組驗收並投入業務運行。完成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監控系統的升級改造,實現了作業點全監控,語音指揮系統移動化。全市晴雨(雪)預報準確率93.27%,最高氣溫預報準確率86.69%,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84.15%,預報質量列山東省首位。進一步提升人影炮手操炮技能。組織人影作業188作業點次,其中防雹87作業點次,增雨101作業點次,共發射炮彈2302發,火箭彈41枚,防護區內無人為原因造成的冰雹災害。
2017年,濱州市被確定為全國「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示範區,學校去行政化、校長職級制等改革舉措全面完成。被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成功承辦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組建4家職教集團,培育省市級重點品牌專業31個,36項成果入選山東省職教教學改革項目。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0所。解決大班額等民生項目建設完成投資72億元,建成校舍及運動場293萬平方米。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政策全面統一,撥付免學
產於濱城區青田街道,整個水稻產區轄25個自然村,面積達666.67公頃,年產量600萬公斤。五道口大米顆粒均勻,腹白纖小,營養豐富,色味俱佳,商品性強,並遠銷膠東、江淮等地區,
風景名勝
中國孫子兵法城
位於惠民縣城北側,面積達7200畝,是一個環古城牆、護城河、省道慶淄路、樂胡路三角形的廣闊平坦區域,共二十幾個景點。
孫子故園
坐落於渤海惠民縣城內,是為紀念古代偉大軍事家、「兵學鼻祖」孫武而興建的一處園林式仿古建築群,總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孫子故園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撥款及當地人民群眾捐助興建,總投資2500萬元人民幣。第一期工程於1992年4月竣工並對外開放,主要建築有孫子書院、孫子塑像、文化廣場、樂安湖等 。
魏氏莊園
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惠民縣城東南30千米、220國道南側魏集鎮的魏集村。距濟南約110千米。是我國北方唯一現存的城堡式莊園。魏氏莊園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地,建於清光緒十六年至十九年(1890-1893年),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景點。將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垣與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為一體。魏氏莊園占地40餘畝,平面布局呈「工」字,由住宅、花園、池塘、祠堂、廣場五個部分組成。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
是經林業部批准,於1992年9月建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鄒平縣境內,地處鄒平縣與章丘縣交界處,系長白山脈,白雲山系,地形複雜多變,山勢陡峭險峻,溝谷曲折狹長,懸崖絕壁較多,一年四季分明。公園總面積48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356公頃。風景區占地7200公頃,森林覆蓋率近90%,共有五條旅遊線路,總長6000餘米。整個景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地形複雜多變,溝谷曲折狹長,山、石、瀑、泉、雲霧等景觀眾多,被譽為「魯中生態明珠」。景區以休閒度假、養生健身為主題,主要景觀有英雄石、碧血潭、九瀑澗、九潭溪、水簾洞、鶴鳴谷、鶴翔嶺、百鳥園、野葡萄溝、槐花谷、長生院等 。
雕窩峪
位於山東省鄒平縣縣城西南5千米處。景區北有濟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區30千米,距濟南市區不足50千米。是山嶽型自然風景區。系隋末(公元611年)王薄起義遺址。雕窩峪峪長3華里,奇險秀麗。景區三面環山、地形複雜,植被茂密。主要景點有石門、石城牆、點將台、王薄軍糧處、潛龍澗、蓮花峰、迎春嶺、筆尖石等。景區還建有碧霞祠、玉皇閣,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舉辦為期一周的大型廟會。
唐李庵
系濱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省鄒平縣城西5千米會仙山東麓。鄒平縣城有公交直達。景區南有濟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區30千米,距濟南市區不足50千米。著名佛教寺廟,興建於隋唐,素有齊魯「小靈岩」之稱。唐李庵風景區占地1338畝,集風景觀光、佛教拜祀、文化探尋等功能於一體,歷史悠久、小巧玲瓏、曲徑通幽、文脈昌盛。寺廟主體建築有大殿及東西配殿,廟南建有興林塔,其中東西配殿樑柱上有明代四爪飛龍彩繪,國內罕見。寺院東植有文冠果樹一株,樹齡已逾千年;寺院南側有350年樹齡「法師手植檜」及500多年樹齡的「女菩薩丁香樹」。寺院兩側建有梁漱溟紀念館及鄉賢名人書畫展廳,保存有珍貴的文字及圖片等歷史資料。
位於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孝婦河南岸。景區北有濟青高速公路,距淄博市區15千米。是濱州市著名的祠堂文化風景區。范公祠建於范仲淹去世後13年,即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是為了紀念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而建。范公祠按宋時風格建有二進院落,以尋根、憑弔、祭祀、懷古為主導功能。主要景點有「懷中抱子」千年古槐、歷代碑刻、圖片展廳、清代永安古橋、古村落等。
醴泉寺
位於山東省鄒平縣西南長白山區。醴泉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寺內一泉,唐中宗賜名「醴泉」,原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舊時有「先有醴泉,後有濟南」之說,醴泉寺由此得名。風景區總面積50萬平方米。醴泉寺群山環抱,環境優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寺,也曾是范仲淹的求學故地。寺內主體建築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范公祠等。其中,大雄寶殿與范公祠如尻相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儒結合的建築風格。景區存有珍貴的釋伽牟尼千年石像及大唐開元年間的志公碑。主要景點有醴泉、范仲淹讀書院、桃花峪等。
碣石山
系省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位於濱州市無棣縣城北。碣石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千米。夏商稱碣石,春秋稱無棣山,魏晉稱鹽山,唐宋稱馬谷山,元明稱大山。此山形成於73萬年前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屬岩漿中心式噴發形成的圓錐狀火山穹丘,是山東省內少有的第四紀火山中最為年輕的一座,也是華北平原惟一露頭的火山。位於黃河故道入海口,又被稱為黃河故道的「古化石」。碣石山對於揭示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的環境演變過程,追溯近代人類活動蹤跡及火山岩科研教學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大禹、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曹操等帝王,或治水,或巡遊,都在此留下了遺蹟和詩文。劉長卿、陸游以及明太宰楊巍等當地文人墨客游鑒此山,寫詩作賦,也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碣石山文化旅遊區規劃建設火山遺蹟科普、碣石山觀光、千童島民俗風情、曹公島主題公園、飲馬湖休閒娛樂五個功能片區。自2005年來,碣石山恢復了一年一度的古廟會,吸引了大量遊客。主要景觀有碣石山門、觀海閣、禹王亭、曹操橫槊賦詩群雕像、碧霞祠、福地洞天、虛懷谷、石林、石瀑、龍馬洞、達摩洞、海眼等。觀海閣位于山頂最高點,由按「魏蜀吳」三國命名的「曹魏、東吳、西蜀」三亭組合而成,東可眺大海,南可望唐塔(海豐塔),盡觀棗鄉勝景。碧霞祠按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復建,主要由正殿、配殿、山門、鐘鼓樓等建築組成,其建築風格為中軸對稱結構。碣石山噴發物多為火山灰、火山彈、火山渣、火山礫岩及火山熔岩,岩性為暗褐色霞石苦橄岩,在地質學上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大覺寺
原是位於古無棣縣城東南的一處佛教寺院。明楊魏《海豐縣重修寶塔記》記載:「大覺寺,在縣城東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雲霄,而殿宇佛像亦壯麗可觀。」寺內「浮屠」即海豐塔。 渤海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山東省無棣縣城北60千米處,渤海西南岸,西至漳衛新河,東至套兒河,北至淺海-3米等深線,本區地勢低平,發育了山東省最寬廣的濱海濕地帶。無棣為古九河入海之域,黃河的遷徙,海岸線的變遷,潮汐的運動,貝殼的堆積,時永日久,積累成堤。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此形成了兩列平行于海岸線的貝殼堤。
麻大湖景區
位於博興縣城南3千米處,處在魯中泰沂山脈山前沖積平原和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交迭地帶,是又烏河、朱龍河、孝婦河等7條河流匯聚而成的內陸淡水湖泊。全湖東西長7千米,南北寬3.5千米,面積20平方千米,現有水面積1.5萬畝,最大水深2.3米,平均水深1.2米,湖泊呈東西方向,西窄東寬,湖盆淺平,三面高北面低,湖底高程在5.8-6.2米之間。
秦皇河濕地公園位
於山東省濱州經濟開發區東部,北起黃河5路,南至長江11路,全長7.8千米,設計寬度226米,規劃綠地面積85.9公頃,水體面積27.7公頃,總規劃面積為113.6公頃,分為河畔居城、郊野公園、沙洲濕地三大景觀區。其中,沙洲濕地景區位於長江八路至長江十一路段,主要通過濕地的淨化功能,將公園上游黃河水再次沉沙淨化。依託該區域現狀自然地形、保留原生樹種,形成大量的生態島景觀 。
南海風景區
位於濱州經濟開發區南部大安定村,又名安定水庫。南海秉承「生態化」建設的理念,採用草皮護坡、植被護壩,水庫生態環境與周邊和諧統一。水庫周邊栽植了香花槐、火炬樹、千頭椿、垂柳、國槐等多種景觀樹種,形成了良好的景致。周邊風景秀美,景點密布:南海北圍壩形成了密集的香花槐林帶,「五·一」前後,花如紅雲,流芳溢彩,美麗動人;位於南海東岸中部、十八路西側,是一塊2.8米高、3.5米長、原名為「小泰山」的正宗泰山石,上書「南海」二字,石色純正雅致,外觀古樸穩重,鎮壓一方水土;坐落於南海中高達14.76米的觀音立像,已經成為拜佛祈福、焚香許願的佛家勝地;南海南北部各有一座湖心島,島上草本叢生、人跡難至,成為水鳥棲息的天堂,群島在南海上空翩翩翻飛、鳴聲響徹,成為濱州一景;渤海十八路貫穿南海景區,由北而南是分別以「天圓地方」、「黃河明珠」、「一言九鼎」為主題的路口中心環島。[2]
三河湖風景區
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三河湖鎮境內徒駭河下游。因其與土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匯,2003年八月,濱州市市委書記孫德漢在觀光後欣然提筆名曰:「三河湖」。「三河湖」距濱大高速3千米,省道永莘路貫湖而過,距濱州市區25千米。三河湖風景怡人,泛舟湖上,有「河流渺渺清無際」、「一派清流接海濱」之美譽。
著名人物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 董永,漢代千乘(今博興縣陳戶鎮)人,為著名孝子。父親病故,董永自賣其身,貸錢1萬,葬埋父親,因此孝名遠揚。其孝行歷代廣為傳誦,奉董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劉徽,鄒平縣人,魏晉時期數學家,著有《九章算術注》。 宋彥德(公元1058年至1140年)字懷誠,商之龍胤宋微子六十五世裔孫,政治家,文學家,五品官職。期間曾出任翰林院編修,経筵講官,御前講席,北宋濱州知府。宋彥德出任濱州知府後。 唐賽兒,女,生卒年不詳,明代農民起義首領,蒲台縣西關(今濱州市蒲城鄉)人。今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有「唐塞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有她的戎裝塑像 馬驌,鄒平縣人。清代前期人,歷史學家,研究夏、商、周三代歷史聞名,人稱「馬三代」。 杜詩,明朝崇禎年間人,曾主管湖北財賦。為杜堮祖先。
杜堮,清朝人,曾任吏部左侍郎、浙學政。杜受田之父。 杜受田(公元1787~1852年),字芝農,清濱州舊城裡人(今濱城鎮南街杜家)。清咸豐皇帝之師。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並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中國文學大詞典》、《書畫大詞典》、《中國名人大詞典》對其家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