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灞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灞河古名滋水又稱灞水黃河支流中渭河的支流,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81平方公里。是中國陝西省境內的一條河流,發源於秦嶺

歷史遺址

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是關中交通要衝,連接着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灞河是所謂的「八水繞長安」八水之一[1] 。灞河上游,距西安約100多華里的地方是藍田猿人遺址的發現地,其古蹟還有鄭國渠白渠等。

治理建設

灞河上遊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擺動,河道彎曲甚多,建國後建有較完善的堤防系統。灞河流域內農業發達,灌溉歷史悠久,流域內建有輞灞渠躍進渠藍橋渠普惠渠灞惠渠團結渠立新渠等諸多引水工程。

  • 1959年成立輞灞渠灌溉管理委員會,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並建有灌溉管理,計劃用水、灌溉試驗、財務包乾等制度。灌區田間工程較全,冬、春、夏灌溉順利。曾受到地、市、縣水電部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獎勵。
  • 1961年,設躍進渠管理處,內有幹部1人,鄉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難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間渠道工程無人管理,損毀者多。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躍進渠,修復加固渠道建築物12座,改建官道木質倒虹為鋼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試水成功,並由2名幹部、20名農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陰雨連綿,環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壞,不能通水灌溉。
  • 藍橋渠,民國24年(1935)縣長郝兆先組織修建。1956年重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從馮林寨村東引藍橋河水西流,灌馮林寨、蔣寨、洛寨、新寨、張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5630畝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86萬立方米,修建建築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積降至800畝。同年冬季,灌區農民施工160天,修建長33米,高1.35米底欄柵壩1座,暗洞80米,4孔節制閘1座,槳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個工日,渠灌面積恢復到5600畝。1987年以後,渠道未設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工程老化、淤積、損壞嚴重。
  • 普惠渠,1957年12月動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長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5500畝。工程投工5.2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78萬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磣成石拱渡槽、清涼寺排洪橋及進水閘各1座,投資4000元,投工4636個工日,補助糧食305公斤。渠灌秋樹廟、石頭灘、景靳村、石韋和清涼寺5個行政村耕地,鄉管工程,管理站設於石頭灘村,兼管人員5人。
  • 灞惠渠原名「西長臨」合作渠。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灞橋鎮西渠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設計引水流量4萬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縣(區)7鄉,耕地面積4.97萬畝。其中:灞橋區1鄉0.99萬畝;長安縣3鄉2.91萬畝(1958年10月劃歸灞橋區);臨潼縣3鄉1.07萬畝。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2.57公里,渠底寬2米,渠深1.80米,邊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條長16.7公里,渠底寬1米,渠深1.56米,邊坡比1:1,比降1/2000,輸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類配套建築物57座。工程設計考慮到灞河流量不足,確定運用方案以冬、春灌為主,爭取引洪灌溉秋田,設施面積4.47萬畝。
  • 團結渠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洪慶鎮。1957年8月,由原豁口鄉組織2800名民工修建,投資0.16萬元,同年12月建成並引水冬灌。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的惠東村,設計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乾渠1條長3公里,支渠8條長5公里,灌溉惠東、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0.33萬畝,渠井雙灌0.17萬畝。經過長期運行,渠道淤積失修,1978年,實灌面積下降到0.16萬畝。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將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並對灌區重新進行規劃,干支渠長11.2公里,設施面積1.80萬畝。1991年,對渠首1公里乾渠進行漿砌石防滲。1993年,有效灌溉面積0.30萬畝,年引水量約100萬立方米。
  • 立新渠位於灞河左岸灞橋區霸陵鄉。1972年12月開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於馬渡王村,設計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包括霸陵鄉13村36個村民小組。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11.5公里,已襯砌8.5公里,支渠5條長13.5公里,分渠51條長25.5公里。設施面積0.6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5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0.30萬畝。

參考文獻

  1. 八水繞長安之一灞河,每日頭條,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