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羅羅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靈丘羅羅腔 |
中文名稱;靈丘羅羅腔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山西省靈丘縣 遺產編號;Ⅳ-42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靈丘羅羅腔,山西省靈丘縣及其周邊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
靈丘羅羅腔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2006年5月20日,靈丘羅羅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 42。 在近50年的演出歷程中,羅羅腔劇團獲得各類獎項不勝枚舉。1964年,鄧小平、彭真等中央領導在大同觀看了羅羅腔劇團演出的現代小戲《二塊六》,尤其是1996年以來,羅羅腔劇團集體、個人獲獎就達50多項。
目錄
歷史淵源
早在清初,羅羅腔就作為"花部"聲腔的一種而流行南北各地。靈丘羅羅腔據老藝人的傳說, 是清末由河北傳入,前身為河北的絲弦戲。靈丘羅羅腔與絲弦戲確屬同一聲腔系統。兩個劇種的藝人同台演出,俗稱"一鍋煮",而靈丘一帶又習稱本地羅羅腔為"倚羅腔"、"侉絲弦"。"侉"是當地人對河北、山東等語音的一種稱謂。據此,可以認為這一劇種系絲弦戲(羅羅腔)流入山西晉北地區後,受當地欣賞習慣、風土人情、語言音調的影響,逐步發展形成。
過去,靈丘羅羅腔多在敬神許願時演出。大同城南有些村莊每逢農曆六月六日或七月十五日,都演出靈丘羅羅腔。應縣一帶逢婚嫁喜事,常把它的娃子腔作為吉祥之音,請"鼓匠班"吹奏,並稱"娃子腔"為"喜娃子"。
20世紀20年代初,這一劇種趨於衰落,至建國前,已絕跡於舞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於1960年成立了專業的靈丘羅羅腔劇團,1961年參加了山西省小劇種會演,受到重視。
1964年該團演出據同名歌劇改編的現代戲《赤葉河》,並參加山西省現代戲會演。
文化特徵
唱詞
靈丘羅羅腔劇目大部出自下層文人的手筆和民間口頭創作,,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唱詞格式多為七字句、八字句和十字句。但要求不甚嚴格,有時也唱六字句、九字句甚至十字以上的句子。演唱,吐字清晰,說唱性較強,真假聲結合使用。假聲常用於句尾,多以高八度的"背宮音"出現,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演員在行腔運調方面,無嚴格的行當之分。僅"數詞"一曲調有男女同宮異腔之別,"娃子腔"一 類曲調均男女同宮同調。
動作
靈丘羅羅腔表演上講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如"起霸"、"走邊"、"越馬"、"登殿"、"坐帳"等,也都規範成套。此外還從山西北路梆子吸收了走"花梆子"的步法。
唱腔
靈丘羅羅腔的唱腔曲調很多,據說原有七十二種,但大部分已經失傳。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傳統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唱腔結構又在不斷變化。羅羅腔傳統的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說唱性較強的數詞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與板式唱腔有機結合的特殊結構,如以甩板、數詞與流水組合為一套曲子,等等。羅羅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較為特別,"唱時不伴",樂器過門在每句的尾音處進入。音樂屬多調性曲牌聯綴體,其特點是明快,流暢,適於抒情敘事。它的唱腔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宮調式的"數詞",另一類是微調式的【娃子】,還有一種叫【流水】(屬"娃子"系統)。"數詞"男女分腔,其餘皆為男女同腔同調。在演唱上具有行腔吐字清楚,說唱性強和真假聲結合使用的特點。[2]
樂器
樂隊伴奏亦分文場、武場。武場有鼓板、磕板、鐃鈸、小鍍手鑼、堂鑼;文場有小板胡、曲笛、三弦、海笛、笙,建國後加進二胡、大提和中阮。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之分。武場樂器有鼓板磕板、鐃、鈸、小鑔、手鑼、堂鑼。配合動作所用的鑼鼓點,與山西北路梆子的鑼鼓點基本相同,連接唱腔部分的鑼鼓點則為自己獨有。文場樂器有小板胡、曲笛、三弦、海笛、笙等。建國後加進了二胡、中阮、大提琴、揚琴等,但仍以板胡和笛子為主。板胡在伴奏"娃子腔"系統的唱腔時,指法特殊,拉"1"音不從外弦取音,而用左手第五指在裡弦上取音。否則就奏不出"娃子腔"的固有特色。
角色
靈丘羅羅腔角色行當分生、旦、淨、末、丑。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門"為主,表演上細膩真實,活潑酒脫,頗有生活情趣。其它行當的表演大都與北路梆子相似。
代表劇目
羅羅腔的傳統劇目很多,經常上演的蟒靠戲有《楊家將》、《羅通掃北》、《淤泥河》、《邯鄲會》、《兩狼山》;公案戲有《龍寶寺》、《海瑞搜宮》、《調寇》、 《黑驢告狀》;家庭生活戲有《小二姐做夢》、《打鳥》、《錦緞記》;神話戲有《火焰山》、《無底洞》、《賣絨花》等,共四十餘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靈丘羅羅腔為了解戲曲傳統、認識戲曲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
靈丘羅羅腔體制完備, 角色體制、音樂體制以及舞台體制都具有自己特色,尤其是音樂體制,傳統唱腔曲牌與不完備的板式唱腔結合是中國戲曲由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的初級形態, 對中國戲曲發展史具有益的學術研究價值。
傳承現狀
由於資金缺乏,演出市場萎縮,演員紛紛流失,古老的羅羅腔在現代社會陷入了生存的困境,1960年成立的靈丘縣羅羅腔劇團是僅存的一個專業演出團體。
傳承人物
范增,男,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申報。申報項目:靈丘羅羅腔。
保護措施
藝人培養 為繼承和發展羅羅腔,2006年,范增委託大同藝校成立了靈丘羅羅腔學員班,招收學員30名,開創了學院科班培養的先河。培養了白玉文、郭德寶等劇團骨幹。
政府支持 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也積極投入保護新舉措,如改造修建兩百平米的排練廳,設置更新舞台設備;專訪羅羅腔老藝人並錄音錄像;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和唱腔;靈丘縣政府撥款10萬元解決劇團急需的演出服裝和舞台設備。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4年12月, 羅羅腔劇團傳統劇目《小二姐做夢》獲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山西選拔賽銅獎。
2006年5月,羅羅腔劇團青年演員高保利,榮獲中央電視台"第十二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優秀獎,並於2008年4月再次榮獲中央電視台"第十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銅獎。
2008年1月3日,羅羅腔劇團首次參加第十一屆山西省戲劇"杏花獎"評比演出,以精品劇目《描金櫃》獲得三項大獎。[3]
重要活動
1961年,羅羅腔劇團參加山西省小劇種會演。
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12日,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在石家莊絲弦劇院舉行,靈丘羅羅腔劇團演出了經典傳統劇目《清風亭》。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 2019-12-17
- ↑ 靈丘羅羅腔 ,百度文庫 2016-7-29
- ↑ 文化盛宴:2018年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將在石家莊舉辦 , 鳳凰網 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