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拜佛(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靈隱寺拜佛》是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靈隱寺拜佛
古蹟重湖山,歷數名賢,最難忘白傅留詩,蘇公判牘;
勝緣結香火,來游秘地,莫虛負荷花十里,桂子三千。
進入杭州西湖靈隱寺風景名勝區,一陣佛國的氣息迎面撲來,我便自然地想起不知誰人撰寫的這副對聯。同時,也大大地增強了我的遊興。
游靈隱寺,最好先游「飛來峰」。
晉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天竺國高僧慧理禪師雲遊中土,攀登此峰,見而異之:「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仙靈隱窟,今復爾否?」於是面山建寺。命峰曰飛來峰,寺曰靈隱寺。與其相近的幾個峰,則命為靈鷲峰、稽留峰、月桂峰、蓮花峰。飛來峰高不過數十丈,卻怪石森然而立,如青黑色的玉石被神工鬼斧斫削過一般,或高或低,或俯或仰,形如蹲獅。山上有很多奇特的老樹,樹根生於石頭之上,屈曲盤旋,矯若蒼龍。而其枝葉卻蒼翠葳蕤,生趣盎然。自五代以後,歷經宋、元,人們在飛來峰崖壁上造像四百七十處,現保存完好的即有三百三十八尊,分布於峰頂伏犀泉上和金光洞、玉乳洞、龍泓洞內外溪崖間。最早的有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的彌陀、觀世音、大勢至三尊;最精緻的是北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的盧舍那佛會浮雕;而最生動的,則數宋刻彌勒講經群像。只見彌勒坦胸露乳,嘻笑顏開,極富生活氣息;十八羅漢或坐或站,或凝眉思索,或會心點頭,都在靜聽彌勒講經說法。山下洞窟甚多,主要有玉乳洞、青林洞、龍泓洞等,其中龍泓洞似乎最大。龍泓洞又名通天洞,民間謂其底可通浙東。據說有個採集鐘乳石的人進到此洞深處,聽到錢塘江濤聲陣陣,也聽到有聒耳的搖櫓之聲。洞中有蔣之奇篆書,有賈似道等人的題名。在峰上峰下跋涉良久,乍進此洞,我立刻感到涼爽異常。人說溶洞冬暖夏涼,誠不虛也。我在曲折幽深的洞中繞尋一陣。有時看看好像山窮水盡,忽然間又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累了,就斜倚在洞中光滑潔淨的大石上,像白居易、蘇東坡諸人那樣在此小憩;也同他們一樣,去充分感受自然的偉力,去真切體驗天地的賜與。
溶洞之側,飛來峰下,即為泉池。池畔有亭,名冷泉亭。
冷泉亭建於唐代,舊匾額「冷泉」二字為白居易書,「亭」字為蘇東坡續書。今已不存。現在這塊匾不知系何人所書。坐在亭上,春日融融,春風和煦,可以觀萬物之爭榮,使人心胸舒暢;夏日炎炎,涼風陣陣,則可以品風冷泉亭,發思古之幽情。我就在這盛夏時節坐於冷泉亭上。抬眼遠眺,山上的古木便是一柄柄高擎的傘蓋,壁立的岩石就是一座巨大的屏風;山風起處,一絲絲雲霧從亭外悄然生起,泉水泠泠,漸漸與石級相平。如有閒情,在此既可坐而濯足,也可臥而垂釣。置身於此,眼耳之囂,心舌之垢,不待盥洗,早已蕩滌盡淨。這時候,如果再輕吟細品古人題寫的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說不定便真有點陶淵明「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那種境界了。
自冷泉亭北行數十步,即為靈隱寺。
靈隱寺建於東晉,唐代被毀,五代吳越王錢俶命王延壽主持擴建,起石塔、石幢各兩座。石塔左右對峙,均為八角九層。第三層有石匾書「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十字,其餘各層均有神態各異、線條流暢的佛、菩薩浮雕像,精巧細緻,誠為傑作。全寺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二百餘間,僧眾三千,盛極一時,成為中國禪宗十大名剎之一。明、清兩代又六次毀、建,現存大殿為清代遺物。第一進天王殿,懸「雲林禪寺」匾額,是清朝康熙大帝的手跡。殿內正面有彌勒坐像,背後有南宋時以整塊香樟木所雕的韋馱立像,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坐像。第二進為大雄寶殿。佛家尊稱佛祖釋伽牟尼為為「大雄」,故高達三十餘米的大雄寶殿內供以百塊香樟木雕成的金裝佛祖像一尊,高十六米多,肅穆莊嚴,撼人心魄。站在佛像下,我忽然感到佛法的無邊和自身的渺小。佛祖像後有影壁,壁背面為栩栩如生的立體彩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群像,共一百五十個人物。正中塑觀世音立鰲背像;殿周沿壁環列「二十諸天」、「十三圓覺」金裝像;殿左為聯燈閣、大悲閣。全寺古木蒼鬱,蔭天蔽日,香火鼎盛,遊人不絕。自唐以來,騷人墨客題句甚多。如初唐詩人宋之問《靈隱寺》詩云:
……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
傳說在靈隱寺及其周圍,每到秋爽時刻,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飄落,傳聞那是從月宮中落下來的桂子。宋之問以「天香」(即異香)來指禮佛之香,讓從天上飄落人間的桂子和從人間飄上九天的佛香,給靈隱寺這個南國佛教勝地蒙上了一層空靈而神秘的色彩。而「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一聯,也就與靈隱寺的山山水水、梵唄鐘聲融為一體,以其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氣勢,布在人口,傳誦千秋。[1]
作者簡介
曾令琪,1988年畢業於南充師範學院中文系(現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